APP下载

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009-09-21赵冬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8期

赵冬昕

摘要:文章在简单介绍了欧盟历史以及欧盟东扩的情况后,着重阐述了中国与欧盟长期以来良好的贸易关系、与东欧各国的良好经贸合作关系,以及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利弊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欧盟东扩;中国对外贸易;贸易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03-0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作为最有影响的集团组织,在全球经济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欧盟的发展历史以及欧盟东扩的背景

(一)欧盟的发展历史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巴黎条约》, “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经过不断发展,六国于1965年签署了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简称“欧共体”(EC)。

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正式成立,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二)欧盟东扩的政治、经济原因

东欧剧变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美国一方独霸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建立多极化的政治经济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盟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在经济领域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实体。1999年,欧元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了金融领域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一种货币,欧洲经济一体化日趋成熟。作为欧洲一部分的东欧诸国希望能够通过加入欧盟而达到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而欧盟成员国则希望进一步扩大欧盟的规模,使之真正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壮大使其自身的人口、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均达到与美国持衡的状态。

二、中国与欧盟长期的良好关系以及中国与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

自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来,中国与欧洲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欧盟成立后,与中国的关系更是日趋亲密。此外,中国也与欧盟早起成员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交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长期以来的良好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共体实现全面建交。欧盟正式成立后,明确提出“欧洲和中国应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强调欧盟对华关系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1998年,欧盟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改善对华关系的措施:修改反倾销规则,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中欧政治关系良好,高层互访频繁,各级政治磋商活跃。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在美国、日本之后,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自2004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发展至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双边贸易额仍然迅猛发展,达到4255.8亿美元。

(二)中国与新加入欧盟的12个东欧国家以往的经济交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诸多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其中也包括最后加入欧盟的12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在这里,仅以波兰和马耳他为例,浅述中国与东欧诸国以往的经济交往。

中波及中马经贸关系均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边贸易额长足发展,逐年递增。其中波兰已成为我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我国与马耳他的贸易交往以我国出口增幅占主导地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前对汽车制造、冶金、石化等工业的进口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对我国出口的自行车、打火机、鞋和电熨斗曾采取反倾销调查、征收关税附加税等措施,以保护波兰本国生产制造商。

而马耳他市场,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均依赖进口,我国出口产品在该国适销对路,价格和质量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马耳他地处地中海中部,据南欧、北非和中东三地海上要冲,海上交通便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优势是向周边,尤其是北非国家发展转口业务的有利条件。

三、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利弊

2003年5月1日,东欧12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一个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统一大市场。东扩后的欧盟对中国对外贸易来讲有利有弊。

(一)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有利的因素

东欧诸国加入欧盟后,对中国来讲,有以下几点优势:

1.更为广阔的欧盟大市场。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欧盟东扩之后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东欧诸国的加盟,新欧盟整体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国内实现自由流通,如此规模的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是任何外部企业都无法忽视的。欧盟市场容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国优势产品扩大对欧盟出口,带动我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2.普惠制待遇。欧盟的扩大,意味着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得普惠制待遇。普惠制下的出口产品关税平均要比最惠国税率低约1/3左右。欧盟扩大后,所有新成员国都给予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半制成品普惠制待遇,这对中国企业享受关税优待、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有一定好处。

3.统一关税政策。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欧盟扩大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这些新成员国关税税率的降低。新成员国的进口关税较欧盟普遍偏高。例如,波兰及匈牙利对非农产品实施的平均进口关税,原为19.9%和9.8%,而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7.4%。关税的降低,无疑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因入盟关系关税调降而特别受惠的产品主要有钟表、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和人造首饰。

4.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中国企业占领欧洲市场。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一致的政策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所有成员国得到认可。举例而言,欧盟东扩前,即使中国产品已通过欧盟认证,但如想出口到东欧国家,仍需获得这些国家有关当局的特别审批;东扩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可以同时在西欧和东欧市场销售而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5.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扩大。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否则受害国有权要求补偿。这就意味着,扩大后的欧盟,如果在关税上对中国企业做出了有违世贸组织规定的行为,中国企业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

(二)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利的影响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数量限制等;还应注意到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欧盟国家会利用这种机制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及纺织品双边配额管理等。

1.反倾销调查:欧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欧盟对我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累计百余起,还对我国多种产品实施了保障措施。这些反倾销案例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新入盟的成员国,会逐步引入欧盟的反倾销措施。

2.欧盟统一的技术标准纷繁复杂:欧盟使用统一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企业有利亦有弊。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原来我国可向东欧各国出口的产品,现在必须达到欧盟统一标准后才能进入。

3.欧盟内部保护: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竞争性强。西欧国家为利用东欧廉价的劳动力、东西欧地理接近等优势,大量到东欧国家投资设厂,更加剧了东欧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东欧诸国竞争力相对较弱,但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扩大后的欧盟对非成员国产品进口设置更多障碍。

四、中国对外贸易应对利弊应采取的举措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欧盟东扩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因素,降低其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

(一)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

如前所述,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如果欧盟东扩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在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维护本行业利益,制定相关法规,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目前的行业协会很多属于准政府部门,并非企业自发自愿组成,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此外,在反倾销案应诉方面,我国也应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应诉,避免我国众多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为应对欧盟统一的、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我国企业应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欧盟国家进口产品标准,争取早日占据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诚然,提高产品质量、严格产品技术标准需要我国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角度来讲,产品技术标准一旦符合欧盟成员国的要求,产品便能够占据广大的欧洲市场,利益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与欧盟各国的交往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当与欧盟加大交往力度,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招商网络,利用当地中介机构,利用使领馆以及友好城市拓宽招商渠道;发展与欧盟有实力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产业优势,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同时,我国有志于发展欧盟贸易的企业和个人也应主动“走出去”,了解欧盟各国,尤其是新成员国的政策,针对欧盟政策实施相应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推进,以达到预期经济目的。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2004年03月01日,第十七版.

[2]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0,(12).

[4]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

[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网,2003年4月2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统计信息.

[7]新华网(www.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