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辽盆地北部英86井区P油层组油气分布规律

2009-09-21钟建华陈志鹏

特种油气藏 2009年4期
关键词:岩性油层砂岩

梁 刚 钟建华 陈志鹏

摘要:松辽盆地中浅层多属于河流一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英86井区P13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沉积砂体的特征及构造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规律。通过对P13油层组的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等特征研究,预测了P13油层组有利含油气区,总结了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

关键词:沉积储层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规律;P13油层组;松辽盆地英86井区中图分类号:TEl2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英86井区位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齐家一古龙凹陷南部,工区的主体为古龙向斜。其西部是月亮泡鼻状构造、东部为新肇鼻状构造、北部是葡西鼻状构造、南部是大安鼻状构造,工区的中部发育小庙子构造。1999年,葡萄花油层第1口工业油流井英86井完钻,并获得工业油气流。但从随后几年的钻探成果看,干井和低产井较多,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井不多,而且产量偏低,所以对该区的油气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认识。

1区域地质特征

1.1地层特征

松辽盆地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早期断陷、中期坳陷、晚期萎缩3个时期。中期坳陷期是盆地的全盛时期,在白垩系沉积了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地层。青山口组一嫩江组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各层地层厚度平面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呈增厚的趋势,由此形成了3套含油组合:黑帝庙油层为上部含油组合,萨、葡、高油层为中部含油组合,扶杨油层为下部含油组合。从层序地层学角度认为,P13。油层组为低水位体系域。

1.2构造特征

通过对英86井区构造发育史研究可知:长期继承性发育是古龙凹陷构造发育的基本特征;在嫩二段沉积前,英86井区呈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并一直保持到第三系沉积前。嫩江组末期,随着全盆地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工区东部的葡西、新肇及南部的新站构造相继隆起,英台等鼻状构造定型,古龙向斜沉积中心逐渐西移。该区长期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有利于油气运移。

在英86井区,中、浅层断裂的展布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以近南北向和北北西向为主,北西向断裂较少且仅发育在月亮泡鼻状构造的核部。在纵向上,断裂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在T2反射层上,断裂的数量较多,特征一致;在T1—1反射层及其以上地层中断裂的数量逐渐减少,断裂特征相似。断裂的平面展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呈集中分布的条带状。从西到东可以明显地划分出4个构造带,依次为月亮泡断裂带、小庙子断裂带、新肇鼻状构造前部断裂带和大安鼻状构造西部构造带。

2沉积特征

英86井区大部分时期处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为该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葡萄花油层P13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受西部物源和北部物源控制,以西部物源为主。受西部物源控制在英78—英68—英89—英931及英82处发育两支水下分流河道,自西向东延伸。受北部物源控制在英95—英941处发育一支水下分流河道,自北向南延伸。由于该沉积时期,湖泊水体较浅,能量较弱,不能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以抵消河流能量,所以河流入湖后以水下分流河道形式向湖盆中心继续延伸较远,此时河口坝不太发育,仅在英76外处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席状砂大面积发育。在英90—英853—大410—线以南为滨浅湖泥沉积区(图1)。

3储层特征

3.1储层物性特征

葡萄花油层P13油层组属于中孔低渗透储层。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频率图可看出,储层孔隙度变化范围主要为4.0%~16.0%;储层渗透率变化范围主要为0.01×10-3~1.50×10-3μm2

3.2岩性特征

岩相变化为三角洲前缘一前三角洲一浅湖过渡,岩性为灰褐、浅灰、绿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紫红、灰绿色泥岩的不等厚互层。每个旋回上部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在旋回的下部以黑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可作为下伏砂岩的良好盖层。

3.3砂岩厚度

从砂岩厚度平面预测图上看,砂岩厚度一般为3~10m,砂岩厚度大于10m的高值区分布在工区西部和东北部一带,向南的砂岩逐渐减薄至3m以下。该油层组砂岩层数一般为1~5层,单砂层厚度为2~5m(图2)。

4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4.1油藏类型

4.1.1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藏主要有凹陷边缘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和凹陷内透镜状、片状砂岩油藏2种类型。具体特征表现为:

(1)岩性油气藏一砂岩上倾尖灭型。砂体在上倾方向上形成尖灭遮挡而使油气聚集成藏。

(2)岩性油气藏一砂岩透镜体型。由透镜状、片状席状化砂体形成的层状岩性油气藏,油水分布较简单,单井纵向上油层、干层间互,平面上含油连片。

4.1.2复合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主要有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和断层一岩性油气藏2种类型,其特征分别为:

(1)构造一岩性油气藏。构造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使构造的较高部位油气相对富集,但岩性足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并且含油边界与构造等高线不一致。新肇油田的葡萄花油层及新站油田的葡萄花油层都属于构造一岩性油藏。

(2)断层一岩性油气藏。基本特点是油水分布受断层、岩性双重控制,具体含油富集部位却受岩性变化的制约,平面上含油范围总的来看与断层遮挡的有效砂体范围吻合,含油边界除与断层遮挡有关外,还与砂体的侧向物件变化或砂体的侧向尖灭有关。

4.2流体性质

葡萄花油层地面原油密度为0.8031~0.8302kg/m3,平均为0.8209 kg/m3;50℃时未脱气的地面原油粘度为2.9~21.0 mPa·s,平均为9.7 mPa·s;含蜡量为15.0%~26.9%,平均为19.0%;含胶量为3.6%~9.8%,平均为6.1%;凝固点为27.0~33.0℃,平均为30.0℃。葡萄花油层有7外层获得地层水分析资料,氯离子含量为1894.4~6359.8 mg/L,平均为3713.9 mg/L,总矿化度为7656.2~43679.2 mg/L,平均为18340.8 mg/L,水

型为NaHCO3型。由此可见,该区原油性质较好,埘储层物性的要求较低。

5油气分布规律

考虑到该区的构造分布情况、油层的发育情况以及复杂的油水关系,将工区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控制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同时结合油气检测结果和有效砂岩预测结果预测了有利含油气区。

(1)月亮泡鼻状构造及其东侧。山于区内葡萄花油层P13油层组断层数量少,规模小,且多与砂体的展布方向平行或小角度相交,因此不易形成断层一岩性油气臧;该区储层发育,砂地比高,形成“砂包泥”特征,纵、横向连通性好,储层物性属中、高孔渗型,但足萨葡夹层基本不发育,致使盖层条件极差,因此不利于油气聚集。

(2)工区中部的小庙子构造区。小庙子构造面积最大,局部构造形态完整,断层发育。该区普遍含油,但由于储层相对不发育,储层物性差,油层测试结果多为干层,工业开采比较困难。

(3)工区东南部的大安鼻状构造的西侧。该区葡萄花油层P13油层组砂岩发育,砂地比较低或中等,又有南北向分布的小规模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具有含油连片的趋势。由于受构造、断层、岩性尖灭等多种因素控制,有利于形成多种油气藏,是该区最有利的含油气区。

6结论

(1)在砂体发育的部位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在构造低部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2)储层发育,砂地比较低或中等,利于形成油气藏;砂地比过高,盖层发育不好,不利于油气聚集。

(3)在受构造、断层、岩性尖灭等多种因素控制的地区,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参考文献

[1]郝书翰,李椿,刘晓东.松辽盆地英台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藏带的分布[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5,19(1):39—42

[2]李中成,张艳茹.英台一巴彦奁于地区青一段油气层分布规律及解释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增刊):77~79

[3]杨万里松辽陆相盆地石油地质[M].北京:百油]!业出版社,1985:1—14,307—314

[4]杨玉峰.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4):393~399

[5]李世臻,王洪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海坨子地区隐蔽油藏勘探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8,15(6):20~23

[6]高瑞祺,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31—319

[7]蒙启安,黄薇,林铁锋,等.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汕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04,9(4):6~12

[8]张世舟,纪有亮.油气田地下地质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80~91

[9]张维琴,杨玉峰.松辽笳地西部斜坡区油气米源与运移研究[J].大庆石汕地质与开发.2005,24(1):17~19

[10]李椿,郝书翰,刘吉于.松辽盆地英台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J].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20(6):714~718

编辑林树龙

猜你喜欢

岩性油层砂岩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锦45块老区边部潜力再评价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测斜仪在钻孔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高围压条件下低温砂岩的力学试验研究
高围压条件下低温砂岩的力学试验研究
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