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我院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实现
2009-09-18谢艳梅
谢艳梅
[摘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具体教学情况,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方案的实现到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以达到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应用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20123—01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我院目前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法进一步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培养真正的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
一、我院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
我院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教学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从以理论教学为主、上机实践教学为辅,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到目前的“教、学、做一体化。考核形式也经历了从理论考试到上机考试,而近两年更是实现了以证代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加强,教学效果毋庸置疑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此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任课教师的示范做,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更无法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在就业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岗位要求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性人才的初衷。
二、“任务驱动”法在我院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实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教师的角色转换。“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精心设计任务。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捧非常关键,需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word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宣传小报”的任务,但其中设计的具体内容可由学生自由发挥,此任务中隐含Word中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此外,也可结合专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针对我院的专业特点,我们可根据所授课班级的专业岗位要求,精心设计不同的“任务”,能让学生在完成此项任务的同时,真正学会就业岗位群中所需求的相关计算机基本知识并加以应用。在Excel教学中,一张“车辆调度统计表”就能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和功能。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可以发现此任务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知识点:(1)要将相关数据填入表中,引出“数据”及“数据类型”;(2)要使表格美观,引出“格式设置”;(3)要进行计算、统计,引出“单元格地址引用”、“公式”、“函数”等知识点;(4)为解决重复计算和重复输入等问题,引出“公式复制”、“自动填充”等功能。把这些知识点隐古在几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会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此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一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一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知识,展开教学。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是活跃的,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并与专业能力需求联系起来,完成任务时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采取三种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对给定任务所做的成果,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使其在不断地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进步。
2学生互评:这个阶段是学生最兴奋也最体现学生智慧与学习成效的时期,可以先由作者本人说明实现过程,其他学生可一起来评价其优点,并对其成果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还可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相互之间可以更有效的学习和借鉴。
3教师评价: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前面两种方式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也指出了有待改进的一面,在刺激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完成是从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形成解决方案到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评价、反馈的全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适合应用性、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