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
2009-09-18夏琳
夏 琳
摘要: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并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和谐
0 引言
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祖国东北部边疆,东临东北平原、西连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南与蒙古国交界、北与俄罗斯隔河相望,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国境线440公里,森林覆盖率78.8%,是我国现保持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生态最好的原始林区。广阔无垠的苍茫林海,已知1688种植物、746种动物承载着规模宏大的生态圈,承载着独具森林特色的生态文化,素有“千里兴安,绿色宝库”的美誉。
1 我林区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概况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走近生态、走近自然为主位的生态旅游将在全球兴起。“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即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森林旅游全称应该是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体。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我林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从1999年建立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起,截止到2007年底,共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6个省部级,4个林管局级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景区、景点130多个。开展了森林观光、休闲度假、科普考察、漂流探险、温泉冰雪等森林生态旅游产品。2008年接待旅游者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林区森林生态旅游方兴未艾,蒸蒸日上。
2 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工作中,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挖掘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着林区“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林业多功能、多效益,把握适度开发建设,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森林生态旅游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2.1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塑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近几年,我们在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工作中,在著名旅游专家的指导下,借鉴先进景区的成功经验,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编制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总体规划》,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分区规划,突出了各自的生态特色,如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温泉、火山、石塘林、天池冰雪为特色;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以原始森林、漂流探险、界河观光、华俄后裔民俗为特色;达尔滨湖、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以火山遗迹、历史遗址、鄂伦春狩猎民族为特色;绰源国家森林公园以生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特色。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将投资把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集森林观光、休闲度假、科普考察、温泉冰雪、会议论坛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2.2 加强生态管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 森林公园、保护区、名胜风景区规划出的森林风景资源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激发人类创造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重要源泉。我们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工作中,加强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一是利用标牌、标识、广播、电视向人们宣传《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生态旅游知识,使人们更加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二是通过编制《国家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目录》,将具有稀有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的森林风景资源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已向国家林业局申报(第一批)15种旅游资源,(争取国家林业局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以加强旅游资源管理职能);三是参加了中瑞(中国、瑞士)生态理论培训合作项目,重点研究阿尔山生态旅游区及周边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措施,森林风景资源、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使旅游资源得到永续利用,造福后人。
3 让生态文化成为森林生态旅游新亮点
生态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森林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要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简言之:保护生态、热爱自然、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文化思想上改变以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征服”、“索取”,吸取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无续利用而得到自然惩罚的教训,认识了灾难的根源就是人类破坏自然资源的结果,才提出了“和谐共处”、“生态文明”。今天,国家赋予林业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的特殊地位,林业成为生态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森林发挥多功能、多效益的重大历史时期,需要在林区确定以生态文化为内涵的全新文化,经济发展战略。让生态文化在构建森林生态旅游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解决几个基础问题。
3.1 让生态文化在森林生态旅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在生态文化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上下功夫。软件建设:生态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生态文化理论建设,宣传管理等,硬件建设: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建设、服务设施、交通条件等。
3.2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生态旅游景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与呼伦贝尔大草原、松嫩平原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原始性、物种多样性、自然性、稀有性是世界公认的,打造有代表性的森林景观、山川河流、湖泊火山、冰雪温泉、民族风情等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线路,配置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
3.3 营造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是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过程,每一环节都有其复杂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内容,要精心设计每一项服务环节。
3.4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的宣传和促销工作,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宣传非常重要,我们制做了大量的宣传森林生态游画册、光盘和森林旅游纪念品,寓于林区的文化、历史、民族、物种、景观等内容赠送给旅游者,做为收藏品去回味,利用多媒体“旅交会”、“森博会”、“因特网”把林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森林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进步、素质的提高、与国际社会交流的频繁、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正悄然兴起,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需要远离拥挤压抑的高楼、噪音污染的城市,找一个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世外桃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生态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发出生态旅游精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