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9-09-18程忠国
程忠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是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2007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先后与深圳天霖国际货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和顺德万辉珠宝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2007、2008两年在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招收学生160名。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内涵要求
1.课程定位要体现企业文化
订单班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才能“产销对路”。因此,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订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内涵要求,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顺利接轨成为可能。
2.课程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订单培养模式强调围绕“订单”构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而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的要求,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
3.课程开发要有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
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订单”是课程开发的基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同时,用人单位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要根据“订单”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通过对“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4.课程实施过程要“工学交替”进行
校内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岗位工作的能力;校外教学按照“订单”的约定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岗位锻炼,提升职业岗位技能,达到“订单”的要求。也就是要工学交替,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5.课程教学任务要由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承担
学校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关注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要选择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要挑选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要直接参与对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教育,及时传授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6.课程考核要体现“两个结合”
对学生所学课程的考核要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和校外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且考核内容尽可能与“订单”所要求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相一致。
二、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发挥“订单”企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近两年来,我院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订单”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两块六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和“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及“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构成,始终贯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对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把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的显性课程和学生在教学计划以外所学习的隐性课程组合在一起,并且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把教务处管理的课内教育课程和学生处负责的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统一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管理。
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增强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与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订单”的内在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种模块式的课程构建方式本身追求的还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对职业教育来讲,追求的则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科结构课程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科结构;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过程。企业“订单”的内在要求将来可能成为其员工的人必须熟悉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并掌握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技能。这样,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要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来改革课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做到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为企业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与“订单”企业紧密合作,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去年三月份以来,我院开展了课程标准的建立和工学结合实训教材建设的立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要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课程(教材)的开发;二是要在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内容过程化;三是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四是能力目标明确,实训过程清晰,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着重做好两项基本工作:一是企业合作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并直接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及审核工作;二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3.合理兼顾三方利益,探索有利于增強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作为订单培养的学生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订单”企业的需要,毕业时才有可能由“准员工”成为企业所欢迎的“正式员工”。我院05、06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别于第二、四学期安排到深圳天霖国际物流公司顶岗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利用企业资源时,如何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三方各自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学生以促进自我发展、就业为目标,学校以育人为目标。不同的目标追求与价值观念,这在签订“订单”时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到,我们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订单”的签订其实就是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订单”明确了企业、学校、学生职责与义务。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就是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履约过程。因此,要强化契约意识,学校保证按照“订单”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保证符合“订单”要求的学生被录用到企业工作;学生保证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按照签订的《就业合同》的要求优先考虑到“订单”企业去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共建实习实训场所,利用企业的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习。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实训时间,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学校带来经济效益。
4.聘请“订单”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是要建立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从现实情况来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大部分具有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企业实习,就被认定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而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体力量。如果靠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来承担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订单”培养的主要教学任务,可想而知,这只能得到一种理论上或是认识上的满足。去年三月以来,我院大力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训,以此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启示:“双元”表现在整体培养目标上的“合二为一”;在培训过程中的“一分为二”。我们考虑分别建立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两支队伍。理论教学队伍主要由具有教师系列职称的人员构成;实践指导队伍主要由来自“订单”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他们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实训(作业)指导书等基本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把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5.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及订单培养的认识
学生参与订单班的学习很大程度是考虑将来毕业以后就业的问题。因此在招生及学生入学后要做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订单培养内涵要求的教育,要让学生和家长对“订单培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及实习成绩的考核。学校要指定专人参与学生管理,企业要派专人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其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来评定,并直接纳入学校的学籍成绩管理,以保证学生在“订单”企业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