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分析

2009-09-18张伟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0期
关键词:X线

张伟民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x线、CT、MRJ三种不同影像中改变的特点。方法:收集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2003年6月~2008年11月诊治的79例患者影像资料,患者全部拍骨盆正位片及行骶髂关节CT扫描,其中10例患者行MR骶髂关节检查。观察分析骶髂关节骨质、滑膜、关节软骨、关节间隙及关节下骨组织的改变。结果:158个关节中x线:O级26个(16%),I级27个(17%),Ⅱ级55个(35%),Ⅲ级36个(23%),Ⅳ级14个(9%)。CT表现:O级2个(1%),I级37个(23%),Ⅱ级58个(37%),Ⅲ级45个(29%),Ⅳ级16个(10%)。MRI:X线、CT检查为0级患者MRI显示关节软骨间断线样高信号并伴有不同程度增厚,梯度回波序列可见骨髓腔内水肿信号。对x线CT检查后仅见轻微变化的关节可以显示关节面下T。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质受侵改变。结论:x线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具有方便经济的优势。CT对关节面骨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内线样钙化较x线片清晰。MRl对早期滑膜水肿、骨髓腔内的水肿敏感特异。三者结合可准确反映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改变,对患者能进行准确分级。

[关键词]骶髂关节;强制性脊柱炎;x线;CT;MP,I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75-02

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tis,AS)为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青少年时期发病,20~3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3-5:1。早期诊断缺乏临床标准,影像变化则为重要诊断依据,并可为l临床分级及治疗观察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jnts,SU)改变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特点,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打下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6月~2008年11月经过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9例。全部患者均符合1984年纽约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其中男62例,女17例,年龄9~51岁。临床症状是腰部酸痛,其次为髋关节痛、腿痛,伴活动受限、晨僵、夜间痛重、活动后减轻、休息后不缓解。主要体征是脊柱活动受限、骶髂关节压痛、叩击痛等。病程约3个月~15年。所有患者常规拍骨盆正位片及骶髂关节CT扫描,其中9例患者行骶髂关节MR检查。X线片使用岛津800 mA x线机摄骨盆正位片。部分患者加照双斜位片。CT扫描使用GElinghtspeed螺旋CT机,扫描方式为自骶髂关节上缘向下连续扫描。层厚3.75 mm、间距1.9 mm。MR检查使用GE 1.5T MR扫描仪、8通道相位控阵线圈、行骶髂关节斜冠状面成像。扫描序列分别选择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E min Full、TR450矩阵320×224、三次采集;T2压脂快速自旋回波、TR4000flE85、矩阵384×224、四次采集。梯度回波T2TR660TE 15,矩阵256×129、二次采集,翻转角度25°。

1.2分析方法

参照1984年纽约修订AS标准的x线骶髂关节改变及分析方法,分别观察三种不同检查方法的骶髂关节滑膜、骨质侵蚀、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及骨髓水肿、纤维强直、真空关节等改变,并进行比对分析。

2结果

本组患者79例,AS患者158个骶髂关节在不同检查方法中结果分别为:

2.1x线平片

26(16%)个关节未见异常(0级)。27(17%)个关节面欠清晰,未见骨质破坏(I级)。55(35%)个关节面模糊伴局部密度增高,可见轻微骨质破坏(Ⅱ级)。36(23%)个关节面骨质硬化、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呈锯齿状改变,关节间隙增宽(Ⅲ级)。14(9%)个关节间隙消失、呈不规则高密度硬化,并见骨赘形成(Ⅳ级)。

2.2CT改变

CT扫描可明确显示两侧骶髂关节同时受累但受累程度不同并且骶、髂骨的受累程度亦不同,由骶骨向髂骨侧进展。病变多位于滑膜部。2(1%)个关节未见明显异常(0级)。37(23%)个关节髂骨侧关节面模糊、伴轻度骨缺损,骨膜下髓腔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I级)。58(37%)个关节面不光滑、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内见细线样钙化,骨髓腔内大片高密度,骨质轻度硬化、间隙增宽或狭窄(Ⅱ级)。45(29%)个关节面呈锯齿状改变,大块不规则骨缺损、骨质明显增生硬化,髓腔内密度不均,也可伴有间隙狭窄消失,关节边缘骨赘形成(Ⅲ级)。16(10%)个关节狭窄、间隙消失、骨赘形成、伴真空关节(Ⅳ级)。

2.3MPd改变

共10例,CT检查阴性的2个关节进行了MR扫描,梯度回波序列可见骨髓腔内小片状水肿形成的高信号,关节软骨在T2WI表现为间断线样高信号并伴不同程度增厚。13个关节见骨质侵蚀,呈长T1、长T2或长T1、短T2局灶性异常信号。关节间隙增宽、部分患者关节间隙内见软组织信号影。3个关节间隙狭窄、消失。14个骨髓腔内表现不同程度脂肪沉积。关节腔内均未见积液改变。在MR检查的20个骶髂关节中,2个X线、CT检查均未见异常、MRI显示了骨髓水肿及关节软骨高信号改变。6个X线可疑病变的关节在CT扫描时显示轻度骨侵蚀,MRI可见骨板下长T1、长T2或长T1、短T2异常信号。x线、CT表现明显破坏及骨性强直患者MRI也能清晰显示。并可表现骨髓内脂肪沉积。

3讨论

骶髂关节的解剖特点:骶髂关节是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的结构紧密的微动滑膜关节,关节腔狭长,呈裂隙状,前下部为滑膜关节,后上部为韧带关节。其关节结构复杂。并且变异较多。病理改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关节韧带、肌腱及关节囊附着点的炎性改变。局部炎性肉芽组织导致滑膜骨组织的破坏,同时也向肌腱、韧带及关节囊内延伸。随着病灶的修复,新生骨组织形成关节囊内、韧带及肌腱的骨赘,进而形成骨性强直。病情均由髂骨向骶骨侧进展,关节改变早期间隙稍宽,晚期形成硬化、狭窄以致消失。

强直性脊柱炎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变。目前病因不清,起病隐匿,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与HLA-B27强相关。早期临床表现多为腰骶部及四肢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不能缓解。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且骶髂关节发病后,逐渐上行侵及脊柱,约74.8%受累,影像改变成为临床诊断AS病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通过对3种不同检查方法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到由于MR对炎性充血水肿、脂肪沉积等病变的信号变化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因而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滑膜水肿、骨髓腔内水肿、骨髓内脂肪沉积及轻度关节面下骨质破坏的显示均较CT、x线清楚。高分辨CT扫描的图像由于避免了组织的重叠,对关节面下骨质吸收,特别是平行或垂直于关节面的纤细线样钙化显示清晰。而在MR及x线片上却无法显示。CT分辨力提高,又无层面干扰,易显示骶骨端软骨下骨硬化、单或双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侵蚀,有利于发现骶髂关节上述较轻微的改变,适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并可随访病情变化。正常的骶髂关节x线片基本可以排除本病的诊断。对于中晚期关节面骨质广泛致密硬化,关节面锯齿样破坏,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或消失,骨性强直,各种检查方法无明显差异。对于0~I级关节改变,CT与MR较普通x线提高了I~Ⅱ个诊断级别。

综合分析本组资料,笔者认为对于早期临床怀疑似AS的患者高分辨薄层CT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并进行分级及疗效观察。高磁场强磁共振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很大潜力,但由于价格较昂贵,目前研究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普及。x线作为一种传统检查手段,对中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断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X线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X线下输卵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合并不孕症中的应用
X线和核磁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