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专业模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9-09-18胡金星
胡金星
目前,职业学校延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校特殊的办学要求:一方面,整个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出现了用工荒;另一方面,大量的职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职位。可见,职业学校培养不出“实用型”和“操作型”的技术人才,将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抓住了当今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对数控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理论依据
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能力倾向差异是一种学习速度差异,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消失。
美国学者卡罗尔也曾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界定
对于模块化理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论,但模块化教学模式却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它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它的推广和应用,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职校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控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是以模块化教学模式为指导,围绕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组合、学生分类各有所长等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追踪笔者所在学校数控专业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凡取得较好职位的毕业生,大多在校期间就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而模块化的教育模式,是要使教师把注意力从10%的“尖子生”转移到大多数的学生身上,使大多数学生的天賦和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最终成长为能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普及率,实现“精英”教学的“大众”化。为此,需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大胆进行教学实践。
1.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结构
本着专业知识够用、专业技能见长的指导思想,对数控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重点,突出主干课程。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班级来说,原先文化课课时占到41.4%,其中语、数、英占58.8%。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比例还高于课程计划。减少语、数、英等文化课的课时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学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见图1)
在文化课中增加德育课课时,以专题模块开展教育。例如,心理辅导专题,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每两周进行一次心理讲座。另外,可以进行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等等,强调实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为目标,使他们将来进入社会能立足岗位,安心生产。
专业课分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公共基础模块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机械制图等主干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提高专业课的实效性,打破现有的通用教材结构,以校本教材为依托,降低理论难度,强调实践应用,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模块突出专业自身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简化理论,强化实际操作,做到理论课与实训课合二为一,加强对实践技能的考核,使学生学一样,“专”一样。
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使它既保持教材相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又避免学科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防止内容上的脱节现象,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节省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例如,针对就业班,将机制工艺、机械基础等课程整合成机械常识类课程,降低理论学习难度,同时增加测量工具现场操作训练。
做出有效评价,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实践环节,使课程设置更趋于科学、合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学生培养模块化,提高技能水准
当前,现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的方向转化,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的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回顾企业的发展,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之间必将展开一场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争夺战。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从战略角度考虑,各地应有一个技能型工人“资源库”。
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中职学生克服能力不足的缺点,真正做到使自己所学专业“专”而“精”,有利于技能型工人的资源储备。教育的含义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模块化教学抓住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通过独立或合作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打破了原先的班级教学格局,体现分层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重组,一般为5~7人小组,同一程度编为一组,对应相应设备,在任务的驱动下,人人参与,通力协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成员。同时,教师分层设计教学任务,并做巡回讲解。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后,教师再从理论层面讲解,既加深了印象,又强化了技能训练。
其次,高一学生完成规定科目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后,由专业评估小组做出评估,根据实测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以发扬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提倡“一专多能”,采用兴趣小组、节假日集训等形式,鼓励学生拿到多项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做到专业知识不求“多而全”,只求“专而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能力拓展模块的选修,如AutoCAD、CAXA实体造型等课程,既不占用实习工场,又提高机房晚间的利用率,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
由于模块化教学模式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所以应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从差异出发到消灭差异的构想。
四、模块化教学的成效与思考
模块化教学,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为将来实现从生产工人层面到管理层面的转化奠定了专业基础;提高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等级水平(见图2);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设置的精细化程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校本专业课程的开发,还有待完善。
随着模块化教学实践的不断研究、深入,笔者认为,这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造就大量特点各异、技术全面、创新能力强且善于团队协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职成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