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校培养技师的几点思考
2009-09-18冯坤
冯 坤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市场化用人体制的建立,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难以有过多精力来培养或超前储备企业在生产或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师型人才。社会进步已经表明,工业化社会中,院校是培养技师型人才的主渠道。因此,通过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技师是值得各院校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院校培养技师的教学模式
1.“校企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院校教学和企业生产两“课堂”的作用。学生在企业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要以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技师学院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集学生与员工两种身份为一身,要能够用“职业人”的意识来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以往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所学非所用的弊端,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2.“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技师学院要走“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的产教结合之路。学校里有工厂,工厂里有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体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老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测评学生,如工作地点观察,项目考核等。“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活动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一体,形成若干单元,根据教学单元要求,工学交替,并配备应用性、仿真性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生产实训车间,达到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的。
3.“T+學分课程”模式
“T”指集中学习的时间。技师学院鼓励学员按前一种模式在校集中完成中级或高级课程,就业后继续学习技师学院弹性学制的高级或技师课程。技师学院不仅提供一次性的培训,而且提供连续性课程,满足学员长期发展的需求。学院通过学分管理课程把教师的教学场所和学生的学习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企业,使企业和学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企业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从而拓展了学校的教学空间。“T+学分课程”模式既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员“技术升级”、终身学习的需求,又能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的学员。
二、院校培养技师的教学体系
技师学生的来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级技校或具有相当资历的毕业生中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者;另一种是直接通过初中毕业生源六年一贯制技师班和中职毕业生生源的四年一贯制技师班的筛选形式获得。学习形式也可以有全日制和业余进修两种。
技师段的教学模式采用专题研修形式,以高级职业资格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实用型的综合课题为主线,侧重高新技术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员解决生产实际中典型技术问题为目标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根据技师能力标准,设置一系列研修专题,包括高新技术专题、典型技术专题、综合技能专题和技术攻关专题等。各专题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学员以研修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养成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院校培训技师的战略探索
1.重点依托“拳头专业”
职业技术院校往往都有一些实力较强的专业。这类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从理论教学到实习教学都有扎实的基础。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打开突破口,扩大战果。这样,在不同领域内施展各自优势,真正办出各自的特色,扎扎实实地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走出技师培养的路子。
2.选准突破专业,注重生源质量
职业技术院校直接培养技师,首先要选准突破口专业,而后在具体实施操作中还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养技师的“原材料”关。在专业的选取上,要根据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选取目前的紧缺专业作为突破口。有了好的专业,为了培养出合格的技师,还要注重选取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层次。
3.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各自的差异,实习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条件较好的院校可以满足实习的要求,但有些院校可能会出现个别实习科目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情况。因此,除了多方筹集资金,投入一定财力、物力不断满足教学要求外,采取校企联合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以此来缓解和弥补在某些课题上实习力量不足的问题,并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广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