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德育课评价方式的改革之路

2009-09-18冯冬梅

职业·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德育课多元化智能

冯冬梅

随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颁布与实施,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德育课课程改革在《行动计划》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加以阐述,自然也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课改实践的主阵地之一。德育课的课改都是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这种方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因素。因为只有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监督和调控,才能有效地确保课程实施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一致,确保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一、传统德育课评价方式的弊端

德育课传统的评价主要是由外部进行的甄别性评价,带有鲜明的管理主义色彩,属于典型的“一元化”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评价主体单一

被评价者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因为评价主体没有参与到其中,评价的激励功能难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行为调节能力得不到锻炼。

2.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

考试题目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等形式来呈现,结果采用百分制的量化方法,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3.评价内容单一

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知行脱节”本身就是德育的最大积弊,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导之以行”。

4.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比较,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

5.评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阶段,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一味地按照终结评价的静态结果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显然有失公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德育课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使学生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样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下,非常容易由成绩上的自卑而产生人格上的自卑,从而阻碍他们适应职场、融入社会的进程。

二、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及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是针对“一元化”而言的,是指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进展与行为进行全面、全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多元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它包括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认识自然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个体在这八种智能上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发展过程也是不平衡的,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也都有自己的智能弱项,有的智能发展较先,有的智能发展滞后。这种个性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教学评价标准和内容的多维性,即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及方式的采用要体现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具体策略与实施

1.评价内容多元化

要从注重学业成绩向注重能力转变。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三、五年以后他们将直接进入社会,所以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把评价的目光从分数等级的考查,转到对学生是否会学习、会生存、会合作、会做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自信,走向自立、自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人。比如:我们在对《法律基础知识》学科进行学习评价时就要综合该生平时在遵守课堂纪律、考场纪律、交通规则等方面的表现;在对《就业指导》学科进行评价时要将该生在见习、面试、实习时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在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进行评价时,可以带领学生们对社会热点的经济问题做市场调查、开辟校内跳蚤市场、参与学代会选举、做社区义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考察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评价角度多元化

实现从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传统的评价只关注最终的结果,而忽略对学生思考、推理、应用和归纳过程的评价。至于学生探究的态度、习惯和求索的精神,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分享这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几乎完全忽视。而过程性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学习结果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我校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成果时,不是简单地打一个分数了事,而是要求每个小组从六个方面将整个学习过程汇报给大家:第一,说明小组的总体设计思路;第二,说明小组成员是如何分工的,为什么这样分工;第三,说明资料收集的途径并展示最初的原始资料;第四,说明资料是如何进行选择、整合、统一编排完成初稿的;第五,初稿完成后经历了几次修订,并将历次修订的草稿加以对比展现;第六,说明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想到的困难,小组成员是如何共同合作、克服困难的。全班同学及教师根据小组六个方面的汇报从“完美与精致”、“合作与团结”、“速度与效率”、“创新与实用”、“意志与努力”五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评判。这样的评价方式,看上去相当费时,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兴趣越来越浓,思路越来越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3.评价技术多元化

从强调量化到注重质的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传统评价方式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分数”、“名次”这些量化的东西上。其实,学生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的,决非一些简单僵死的数字所能概括。比如,一个学生的法律课考试试卷得了80分,另一名学生得了79分,能否说明前者一定比后者更能遵规守法呢?显然不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年那个往狗熊身上倒硫酸的大学生刘海洋,据了解他在校期间法律课的考试成绩有80多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全面地描述与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比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除了给出一个成绩等级外,还可以写一段评语,对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所显示出来的学习状态、兴趣、思维特点、创新之处等方面加以点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课堂上的隐形评价,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虽然没有量表和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评价方式多元化

努力做到从单一的笔试到开放的多样化方式的转变。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只有一到两种智能发展得比较突出,其他智能相对滞后,比如有的擅长记忆,有的擅长演讲,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摄影……如果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必然使很多学生的强项智能无法发挥,成为“失败者”,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如果我们将小论文、演讲、表演、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不仅能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能使学生在强项智能的考核上大显身手,然后将信心转移到弱项智能的学习上,实现互补功效。即便是笔试,也应该考虑采用口试、开卷考试等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允许同学们自选评价方式,比如对《哲学基础知识》的考核可以由四部分组成,课堂笔记及平时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占30%,笔试(开卷)成绩占40%,口试10%,其余的20分可以由学生在小论文、手抄报、漫画制作、Flash短片制作、课件制作、命题演讲六个中任选一个,结果同学们各展其能,不少精美的漫画、Flash短片和课件都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德育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一直是以管理者(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不得不接受评价结果的被动、消极状态。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和个性被蔑视,甚至被扼杀。多元化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实习师傅的评价等等。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在评价中师生间、生生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平等、友好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使学生更易于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我校在《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学科的评价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策略,全班同学制定了16条礼仪规范评价标准,涉及日常行为规范、语言规范、着装规范、仪容规范和就餐规范。然后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月都要对照标准进行自评、组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评定;每学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家庭礼仪方面的调查,由家长来进行评价,将各方面的评价详细记录在《小组活动评价表》上。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反复,经过一学年的坚持,获得“优秀”的同學由原来的4人上升至16人,获得“良好”同学达到28人。

总之,教学评价改革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学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课改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财经学校)

猜你喜欢

德育课多元化智能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