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五种导入法

2009-09-16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周庄讲授课文

韦 花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有创意的导入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境地。所谓“导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将所传授的知识传导给学生。这里,“导”是手段,“入”是目的。那么,又如何导入呢?

一、诗文、逸事导入

1.诗文导入。浩若烟海的古代诗词,字字珠玑,有着无穷的魅力,陶冶着一代代的读书人,如果能在课前适当地介绍一些古代诗词,就会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丰子恺《白鹅》一文时,我用了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诗《鹅》导入。学生在小时候大都背诵过这首诗。这时,再次在不同的场景、与不同的同学老师一起朗读这首诗,他们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很快就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然后我话锋一转,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内涵比《鹅》诗要丰富得多的课文。同时,学生通过比较,也容易牢记课文对鹅的外形、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的描写,从而掌握鹅“高傲”的性格特点。

在讲授《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文时,我把毛主席的词《忆秦娥·娄山关》用幻灯片放映在屏幕上。通过词里大气磅礴的描写,分析毛泽东在敌强我弱,老蒋认为朱毛余部已不堪一击的形势下还能写出如此绝妙好诗文的统帅风范和气魄,从而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就培养出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有了这样的铺陈与渲染,学生对伟人充满了敬仰和了解的渴望。

2.名人逸事。在讲授《周庄水韵》之前,我花了许多时间进行气氛的营造,把明代江南首富沈万山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沈万山利用纵横交错便利的水运交通和周庄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他过人的经济头脑,成为富可敌国的财神。然而,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贾后来在南京栽了大跟斗。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要修筑城墙,在筹募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的船穿过周庄的小桥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地应承建筑南京城城墙三分之一的费用。这是一笔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后来他又拿出一笔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惹怒了朱元璋:你是个什么东西,拿着臭钱来京城摆威风?军队是你一个小小的商人能够犒赏的?于是下令杀头。后来在马皇后的劝说下又改为流放云南。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我想,他在陌生的烟瘴之地一定夜夜梦回周庄、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吧。除了沈万山的故事,我还提到旅美画家陈逸飞所画的那副名扬海外的《故乡的回忆》。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尽显苍老。陈逸飞取像的原形就是周庄。无怪乎台湾已故作家三毛到周庄后也热泪滚滚了。

通过这样的铺陈,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如此就为掌握课文内容奠定了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朗读表演导入

1.朗读教师自己的作品。人类的许多情愫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比如乡情。古代诗歌中就有很多表现这些主题的篇章。用这些优秀诗篇导入新课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老师自己能写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必要时给学生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我在讲授余光中《乡愁》一诗时,就朗读了自己写的散文《故乡情》(发表在1985年12月的《河池日报》上)。“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霜叶红,难忘故乡对我的一片情……那河畔七彩圆润的鹅卵石,山坡开满了栀子花的小路,在清亮亮的河水里轻轻摇曳的榕树老人的长髯……等着我啊,故乡,等着我的学成归来。”声情并茂地朗诵,再加上是老师的作品,更能吸引学生,提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很快把他们带入预先创设的情景中,为整体感知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后学生还纷纷向我索取这篇文章,以求再细细品味。这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想要的效果。

2.临时创设优美语言。这种方法适用于散文。我在讲授朱自清《春》时,就有这么一段开场白:“哪儿有地,哪儿有水,那儿就长着青草。惠特蔓的《草叶集》里集满了属于春天的诗。一口气读完它,上个冬天心底积蓄的几分颓废,倏地没了踪影,眼眸被《草叶集》擦亮,生命也被惠特曼式的乐观真诚填满。一时间,蜜蜂、燕子、丁香、杨柳全都热热闹闹地钻进我们的心房,让我们对眼前的这个世界涌起许多情愫。这就是春天啊!同学们,让我们同朱自清一道,在人间的四月天里,用笑声点亮温婉的风,让生命融合在春天的光艳中吧。”这种临时创设优美语言的方法,能够把学生带到诗一般的梦幻似的境界里,使之神怡心乐,流连忘返。

3.表演式。表演式导入就是让学生在课前上讲台通过模仿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在头一天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基础好的学生自然能较好地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充分的表演准备。第二天上课前,让这些准备妥当的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演。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就会被惟妙惟肖的表演所吸引,学习兴趣大增。我在上《曹刿论战》和《崂山道士》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活泼有趣,避免了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呆板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积极性提高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然而然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图片实物展示导入

1.图片。精美的图片能让学生过目不忘,能帮助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加深记忆。在讲授《周庄水韵》一文时,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有代表性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和版画,上课前用幻灯片将其播放出来,让学生细品两者不同的韵味。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水墨画和版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切景观全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感;后者则是黑白分明,线条流畅,带有一种典雅、古朴的神韵。通过感官的认识和老师的疏导,逐渐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写的周庄,让学生谛听到那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领略到古镇水乡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作品的美的熏陶,他们怎能不为之动心呢?

2.实物。实物能让学生通过感官更加具体、更加直观地感知事物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如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我就用石榴这一学生熟悉的水果进行课前酝酿;在讲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花儿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物质基础这一部分知识,课前我就用实物给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即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观察其颜色的变化——由红变蓝。再把变蓝的花泡在醋里,观察其颜色的变化——由蓝变红。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花儿颜色奇妙的变化,立即兴趣勃勃地自行去了解它变化的原因:花的物质基础是花青素,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成红色;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成蓝色;细胞液是中性时,花青素成紫色。用这种方法进行启发,学生不但对所学的课内知识大感兴趣。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又用红色的三角梅和红色的扶桑花进行实验,可是花儿都没有变化,他们向我提出质疑,我告诉他们,有些花是不变色的。这样的导入,学生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大增,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音乐歌词导入

美妙的音乐不仅能让学生身心放松,而且能尽快地把学生融入歌词所创造的意境中。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就播放了歌手刘欢演唱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里的《好汉歌》,激越的旋律、铿锵的歌词,最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他们开始是轻轻地打拍子,后来全班跟着唱起来,情绪高昂,似乎那一百单八条好汉的虎虎身影已然在他们心中一一闪过。接下来讲课时,稍微点拨一下鲁提辖那三拳的精彩之处,他们对鲁提辖仗义疏财、豪爽大方、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很快就掌握了,而且也记得比较牢固。

五、知识拓展导入

课本外的知识内容不仅能对比、解释、补充课内知识,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其智慧之门。在上《范进中举》之前,我就用了“知识拓展导入”法来教学。学生学过历史,都知道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其毒害读书人的本质。如何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跟老师去了解范进昵?我就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考试”入手。提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考试?你对现在考试制度有什么看法?应该考什么?如何考?问题一出来,立即抓住了学生的心神。他们的讨论非常活跃,回答五花八门,大多都是有理有据的。有写学生的见解很独到。有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说:“我们这一代的学生竟然比从前的读书人还要可怜哪!”这个学生的感叹,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就这样,我从课外知识导入,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接下来的课程就容易上得多了。

导入法还有很多,总之,具体到每一单元,每一篇文章,每一堂课,都要根据文章的题材、体裁、内容作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导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开始就攫住学生的心,令他不能走神,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语文这一科充满兴趣,对自己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我们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愁新课标的理念难以实现呢?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周庄讲授课文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落日之下的画卷
可圈可点
端午节的来历
周庄古镇
背课文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最遥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