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枯木应逢春

2009-09-16张建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真实质疑自由

张建玲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似乎成了“鸡肋”,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还原真实、自由的阅读,并任其驰骋想象,敢于质疑。

【关键词】 阅读 真实 自由 想象 质疑

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王元骧教授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①然而,纵观语文阅读教学,却止步于知识的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失去了阅读时或喜或悲的感受,也就难以让人为之痴狂,这难免令人心酸,甚至心寒!

面对高唱大语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现状,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可悲的现实呢?

一、还原真实的、自由的阅读

学生的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劝学,不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缺少持续扎实的苦练,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我们何不在紧张的语文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自由的阅读呢?

1.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作品,放在课本甚至课堂以外,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一旦入选课文,进入课堂之上就会光华暗淡了。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因此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更大的吸引力。兴起之时,随手拿起书来读,这才叫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的诗意。学生可以在连续的、大量的阅读中品味人生、感悟生活,自然地提升阅读能力。

2.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读到的不是文本,而是教师的问题;读到的不是作者的感悟,而是教师的理解。这种阅读是远离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更是远离人本位的阅读。阅读活动应该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二者灵魂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的过程。读者通过自主阅读,体验到属于“他”的东西,而非旁人强加于他的。正如章学诚所说:“但文字佳胜处,正贵读者自得。”教师只需对学法稍加指导,而不是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凌驾于学生的理解。

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充盈自己的头脑,我们不主张狭窄,而是主张广博。所以,我们不必为学生读书过杂而担心,只需为他们自由漫步书林创造条件,才能让他们热爱读书、热爱语文。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力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文学作品用文字创设意境,塑造形象。如果不展开想象,就很难享受欣赏的乐趣,更难以理解作品的深意。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透过文字编织图画,透过语言品味生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如欣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诗,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来描绘这幅画面。晚霞绚烂,长空蔚蓝,秋水碧绿,孤鹜黯淡,互补的颜色构成强烈的对比,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格外鲜明而美丽。“飞”又赋予整幅画面以动感,使得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诗歌的意境在想象中显示了它的穿透力。

2.不囿常规,彰显自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是专家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相对于浩瀚纷繁的世界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教育的任务本身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畅谈个性化的见解。

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我们常常冠之以“虚伪、凶狠、卑劣”等等。难道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一点真情也没有吗?有的学生认为是有真情的。周朴园保留了侍萍时期的家具、衣物、生活习惯,说明周朴园是真心喜欢过侍萍的。他赶走侍萍只是迫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看法,言之有理的就是值得肯定的,这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是因为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不能泯灭学生的自我意识,而是要打破常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现,阐发深意。

三、创造氛围,鼓励质疑

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

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只要学生带着“怀疑一切”的眼光,就能够从平凡中见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为了使学生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尝试一下。

1.教师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目前高中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不是很高。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让学生看到教师在阅读中是怎样质疑的。以《项链》中马蒂尔德的形象为例,学生很容易得出她爱慕虚荣的结论。教师可以抓住她决定赔偿项链并为之付出十年艰辛而容颜老去,提出这样的问题:她还虚荣吗?然后联系十年后她生活中的变化,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会如何质疑。

2.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例如《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我们不难看出他的野心和权谋。是不是这就意味着他没有优点呢?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适当的点拨,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所谓解读,就是在自由状态下,任思想驰骋,提出个人见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打破镣铐,重构教育理念。只有放弃一时的功利,才会赢得满园春色。

[注]①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真实质疑自由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