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 健全学生人格
2009-09-16国树栋曹丽娟
国树栋 曹丽娟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面对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高峰期的中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当前德育面临的严峻问题。结合学校多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优化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良好的环境首先需要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影响极其深刻。它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良好的规范与品质。良好的环境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生关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中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美的创造和熏陶中实现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出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美丽的环境、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培养中学生艰苦心理形成的作用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励自己,在达到目标的征途上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当代的中学生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一遇逆境,种种非健康心理便显露出来,这显然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其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第三,使学生掌握应付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让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坚强的意志是在千万件小事的锤炼中培养的。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矛盾,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
中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根据个性特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中学生的不同性格、气质、志趣、爱好、情感、思维特点等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力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收集整理中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素材。为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具科学性且富有成效,班主任还应专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全员发动,全面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校中以学习活动为主,其心理问题暴露最多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和障碍。要把心理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作,实施全方位发展战略,即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特别是任课教师、班主任有机地渗透到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和课堂教学之中。让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辅导任务,积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激励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并创造各种有利的内外条件,提高学习成效。在实践中想方设法清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学生间不良竞争、解决他们愿不愿学、会不会学的问题,既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实现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走专业要求、规范发展之路,把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
心理教育毕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题,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心理工作者队伍,没有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室,就不能算名副其实的心理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突出落实抓好4项工作。1)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设置,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授课,并定期聘请心理学教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会。2)班主任配合学校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制定本班级的心理教育计划,精心设计内容、目标、活动及情景。针对本班级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实施团体发展性教育和团体补救性教育相结合的措施。3)加大投入,建立较规范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工作室由专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六、星期天接待学生及家长来访。4)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品质、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做好记录,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提高教育全面性
实施家庭教育战略,目的在于突出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上的协调配合,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授课,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吸收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监督和管理。家庭教育战略把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家长学会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指导家长注重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并传授给他们一些心理辅导的常识和方法。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时代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全面发展的素质接受时代的挑战。
(作者单位:1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中学;2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永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