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主探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09-09-16胡杰姜霞
胡 杰 姜 霞
《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围绕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以下探索。
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激发探究欲望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的课堂实录。
1)出示:102×123=?99×112=?让学生各自计算,等有的学生快完成时,笔者报出答案,并特意表露出神气的样子。
有的学生很不服气,说题目是笔者出的,速度自然快,要求由他出题。笔者提出要求:一个因数应接近整百的数。
2)第一个学生出题:98×46=?让学生各自计算,笔者的速度比刚才又快了些。
3)第二个学生出题:998×427=?让学生各自计算,笔者的速度比刚才又快了些。
这时有的学生议论起来,都想探个究竟,这到底是为什么?
4)笔者出示3个算式:100×123+2×123,(100+2)×123,102×123。让学生比较异同点。学生此时恍然大悟,还信心百倍地向笔者挑战。
5)让学生出4道题师生进行比赛,这时笔者有意识地放慢计算速度,让学生尝到胜利的喜悦。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游戏中进行,寓教于乐,学生非常愿意学。加之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也能够学好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探究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在空白处填上>、<或=,①3/84/8;②1/31/5;③2/44/8。学生根据旧知识很快填写了①②题,填第③题时,学生无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出现新旧知识间的矛盾,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强化探究意识。这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很快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把3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各取它的1份、2份、4份,通过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恍然大悟,很快在圆圈内填上“=”号,至此,似乎问题已经解决了,但笔者并不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再进一步设疑提问学生“除了用折纸可以证明1/2=2/4=4/8以外,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它们相等吗?”进而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几对不同的空心圆锥体和圆柱体。然后分别发给几个小组进行实验,并问:“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呢?”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度量、比较一下它们的底面和高度,让学生发现每对圆锥体和圆柱体都是等底等高的。再让学生先把空心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里,试一试这样做要倒多少次才能把圆柱体灌满水?然后,指导学生逆向做实验。先把空心圆柱体盛满水,向圆锥体里倒水,要求每次都要倒满圆锥体,并且水不能漫出来,看这样做可以倒满圆锥体多少次?水有没有多?在做实验时每一组都要求有一名学生记录实验结果。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过后,各小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取得一致的结论:可以倒3次。从而很容易引导学生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1/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对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产生直观的认识,经过论证,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和数学知识的“发现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真正落实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合作学习,提高探究效度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学生自己拼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种拼摆的方法,并根据拼摆的图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进一步验证这个公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尽量多地交流,并从同伴那获得有益的信息。教师只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巡视指导,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指导。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提供给学生宽松的教学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使学生能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王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