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快乐成长
2009-09-16卓俊红
卓俊红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课堂教学提出严峻的挑战——创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强调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动的能力。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气氛,是语文教学能否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
“学习目的好比过河,学习方法则是桥。”如何搭好桥,让学生过河时能安全、迅速、有效,关键在于方法的传授。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想要尽快地让火把燃烧起来,就要创造燃烧的环境,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舒畅、思想活跃、发挥创造性。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讨论法常言道:集思则广益。学生的思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应注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而通过讨论解决疑难,笔者认为是学生查缺补漏、取长补短的良好机遇。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在分析“木兰征战十年后凯旋归来,辞官还乡”这一情节时,笔者以“木兰舍弃荣华富贵,辞官还乡是不是太傻了”为题展开讨论,给学生以充足的想象空间,采取竞赛的形式,看哪一组说得多说得准,这样一来人人学得积极主动。讨论的结果很多,学生各抒己见,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记”要好得多。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质疑法在教学中,笔者常留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质疑。这是鼓励学生好问的一种方法,又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于勒后来怎么样了?”问题一出现,学生立即投入思维的空间,全班60多人竟写出十几种可能。
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绘画等手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热情,拓展思维空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文,体会作者的心情,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亲自动手把文章中的“话”在头脑中形成的影像用图画表现出来。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曲时,笔者让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把曲中的情景用画面描绘出来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论。这样,在画画的过程中,既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在展示评论的过程中,也挖掘出画面背后游子的思乡之情,从而了解什么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比起教师自己“煽情”“冗长”的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做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另外,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在教学中,赏一赏,唱一唱,可以帮助营造语言文字所设定的情景,对于渲染语言文字所不能得到的气氛有独到的作用。如在进行《戏曲大舞台》的语文活动课上,为了让对戏曲接触比较少的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感受它博大的内涵,笔者采用“学戏曲——唱戏曲——比戏曲”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了解戏曲的种类、流派、脸谱及其含义,而且都会哼上一段,如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等。
总之,在课堂上或绘画,或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以适当的音乐为他们创设情景,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文学殿堂,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
戏曲表演新课标的初中教材中有许多适合表演的文章,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才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升华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能力。
如教契诃夫的《变色龙》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参加表演的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角色,从而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而观看表演的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引发思考。这也就充分证明“耳闻不如目睹,目见不如身受”的道理。
实践操作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为了弄清死海不死的根本原因,课前笔者让每组准备一个鸡蛋,2个形状相同、质量相等的杯子,而且在里面放同样多的水,其中一杯里放少许盐。课上做了“鸡蛋沉浮”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自操作,并得出结论:水的盐度越大,鸡蛋受的浮力越大。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而且对实验也产生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