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国际视角
2009-09-16黄琪轩
黄琪轩
摘要:文章通过对不同的视角文献的梳理,试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跨越以往的视角,从国际层面看技术。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关注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关键词: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国际视角
以往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往往集中栏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经济学家的研究往往强调技术是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对于技术进步的解释,以往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研究大体围绕这么一些问题展开。
一、地理、人口因素和技术进步
关于地理因素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围绕几个维度展开。有研究关注特定地域的资源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而有的研究则关注特定行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如有的研究就指出,英国之所以能有工业革命,是英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英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技术革命。
从地理因素看技术进步的另外一条路线是特定行业在某一地域聚集。不少人的研究则指出:行业在地理上的积聚(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0f Industries)对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同一行业在特定地域的聚集有利于该地区企业的创新,
安托利尼(Antonelli)指出,知识和技术具有地域性或者缄默性。因此,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就受到地域的限制。正是如此,冯·黑普(Von Hipple)才指出,经济行为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最有效的技术传播方式。巴普蒂斯塔(Baptista)的研究也强调地理上的相近性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间的积聚无疑是促进了这种地方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传播。一个产业积聚于一个地区,抑或一个地区里面有很多产业。这两种情况相比较而言,前者技术交流更容易,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成本也更低。
同时,有部分学者的研究与上述研究所持的结论相当不同。有研究就指出,在同一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带来的正外部性更大,一个地区具有多样性的产业对技术进步更为重要。而即便特定技术在一定区域的聚集有利于技术的外溢。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特定时期,特定的技术在某些区域聚集呢?因此。某些技术产业在特定地区的聚集本身就是需要解释的。
有研究从人口因素来探讨技术进步。这一研究主要关注于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营养状况、人均寿命、人口质量等因素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关于人口数量与技术变迁,代表性的研究如柏瑟浦(Ester Bosemp)的著作,她指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城市化的规模,而技术进步都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生的。而西蒙对人口的研究则表示,人口的规模决定潜在发明者的供给量。有学者则断言,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决定技术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的平均寿命太短,那么他们就没有时间和动机去创造新的知识。有研究则对欧洲的分析展示,人口的饮食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技术的影响。这类研究指出能量的摄入不足会让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技术进步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还有研究者对于人口的质量进行分析,指出人口的质量,如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关键。而对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后继研究也很多。这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当技术进步进入现代科学为主导的时期,人口数量往往和技术进步没有太大关联。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和控制试验的投入,人口数量和规模可能带来的是技术长期的低水平徘徊。而人均寿命、人的营养状况等要素,可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非原因。
二、制度、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一部分经济学家强调良好的制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这些学者中,尤其强调良好的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早期的研究指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因此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由于知识的这一性质,它给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因此。作为创新者,他的研发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多,而个人所获得的收益少。如此一来,会导致此类创新没有供给或者供给不足。而专利制度正好为此提供保护,使得技术进步的收益能够内部化,让创新者所得。
总体看来,专利、知识产权等制度因素对技术进步作用可能很重要。但是强调这类因素的问题是,很多重大的技术变迁,发生在专利法实施之前,如早期的地理大发现以及相应的航海技术的改进,科学革命等都没有相应的专利制度保护。即便是现代社会,很多国家没有私有产权的保护,没有现代专利制度,仍然有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如二战后的苏联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因此,制度的解释可以解释新的技术如何更好被商业化,强调专利制度更好为技术进步提供制度环境,而不是很好地解释了技术进步的驱动力(Dfiver)。还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在驱动重大技术的产生,而不仅仅是制度。
不少产业组织经济学家喜欢讨论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他们围绕,究竟是大企业集团、相对集中化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还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不少研究都从熊彼特的一个假说(sehumpete,rlan Hypotheses)开始。熊彼特认为垄断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和实力去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垄断企业更能克服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因此,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有利于技术进步。这类研究多半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其拥有的市场力量(Manet Power),可以促使其积累更多的利润,从而可以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资金。因此。此类研究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
而阿罗等人的研究却指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刺激。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对创新的投资比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少。因为,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即便是没有引进新技术,垄断的企业也能保证获得足够的经济租。
有研究发现,这个一个倒u型的曲线。创新活动在过度的市场竞争与过度的垄断结构中都绩效不佳,而只有在公司具有适度的市场力量的时候,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同时,有研究指出,由于受产业层次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间的关系很不相同。因此,有研究指出,技术进步跟市场结构无关。
此类市场结构的解释的问题在于,几次重大的技术变迁,都发生在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的国家。如早期英国的技术变迁更多符合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假定,而后来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技术变迁,相对集中的市场结构也促进了重大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可能和市场结构无关,而可能是其它因素在起更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即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与国家干预的计划模式,都能带来重大的技术进步。
三、需求、供给因素与技术变迁
需求拉动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经济学家,或者是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学者。希克斯(John R,Hicks)是技术进步需
求拉动说的早期代表人物。1932年,希克斯在其《工资理论》(Theory of Wages)一书中提出了诱导创新理论(In,duced Innovation)。这是需要拉动说的早期研究。希克斯认为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带来创新,这样的创新可以减少对昂贵要素的使用。
此后,格瑞里奇(Griliehes)对杂交玉米技术扩散的研究。是需求拉动学派的又一重要的贡献。格瑞里奇研究美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扩散,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别:首先。不同地区最开始使用杂交玉米技术的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别:其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扩散速度也很不相同;再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最后普及的程度和规模也很不一样。格瑞里奇的研究发现,技术的扩散是对市场力量的反应。市场大小(Market Size)决定盈利预期,进而导致的技术扩散的差别。他的结论是技术扩散的这些差别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市场盈利率的差别导致的。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雅克布·斯穆勒(JacobSehmookler)的研究更进了一步。他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技术的扩散,他乃至可以解释技术发明本身是市场力量。尤其是需求作用的结果。他指出,如果没有潜在的需求,是难以有新的技术发明出现。新经济压力以及新的市场机会刺激新的发明的出现。因此,新的发明只是对这些新的市场机会的反应。例如,他对美国铁路行业的研究发现:当对铁路设备器材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上升。不久以后。在铁路设备器材的制造部门,就会有大量的新的专利发明出现。他指出,从需求的出现到专利发明的出现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而这个时滞恰好说明对设备器材需求量的增加带来了对该领域发明努力(Inventive Effort)的增加。此外,斯穆勒发现在石油冶炼业、建筑业等行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他通过对二战前后多个产业数据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一个产业资本品的发明与资本品的销售量呈高度相关。他认为数据显示了发明者从不断增长的购买力中感知重要的市场信号,这个信号表明如果生产者对该领域进行技术发明的投入会有相应的盈利机会。因此,增长的购买力促使发明者在该领域做出相应发明。最后,斯穆勒得出结论。影响发明方向的首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需求影响了市场的规模,进而影响了技术发明的方向。此后,阿特拜克(J,M,Utterback)在《科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综述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市场力量是影响创新的首要动力。在很多领域,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重要的创新都源于市场的需求。
供给推动说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供给在起作用。供给因素主要是国家已有的基础科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因此,供给推动说认为,主要是供给因素会改变技术进步的轨道和方向。
在曼哈顿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以后,布什(Bush)在《科学——无止境的疆界》的报告中,给技术进步划定了一个轨道。技术是从基础科学再到应用研究,然后再走向产品开发,最后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因此,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基础科学的供给来拉动。
而此后的不少研究,都强调国家的技术进步绩效取决于该国的“社会能力”(Social Capacity),即该国吸收新的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一国的社会能力是依赖于该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有的技术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的投人。技术知识的储备具有相对连贯性。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可以提高对新技术的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往的知识作为铺垫。很大部分的技术引进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正是由于技术转移也需要本国的企业的技术积累作为后盾。因此,这类研究往往强调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的供给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积累等才能使得一国技术进步具有持续的动力。
因此。相比市场的需求因素而言,供给因素所扮演的角色显而易见。但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并不是必然的,什么原因会加大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并增加对基础知识的供给呢?而这也正是下一步研究需要努力探寻的。
四、跨越以往技术研究的视角
对上述研究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技术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层次、民用领域以及国内层次。而长期以来,对技术变迁的研究仅仅限于企业层次限制了研究者的分析视野,进而难以探寻影响国家技术变迁背后更根本的因素。而事实上,在重大技术进步中,国际层面的影响随处可见。
目前,已经有研究试图从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去探讨技术变迁。有研究的检验显示,国内层面制度因素往往难以决定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而国际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的进口、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教育交流等因素带来了国家间技术进步的区别。有研究者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有这些良好的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于没有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因此,该项研究指出,技术进步不是国内层面的事情,而是国际层面的事情。此类解释已经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素。已经有研究者也指出,“我们很难说,用国家内部的因素来分析技术进步要比国际层面的分析更为有效”。因此,在技术研究中,我们需要关照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照到国际因素对国内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看待技术进步的不同视角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政府的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关注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