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强军卫国决策路径

2009-09-15黄迎旭王东华

决策与信息 2009年9期
关键词:军事战略国防军队

黄迎旭 王东华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要求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推动军队建设全面发展。在军队建设总目标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新中国已经高歌猛进60年,新中国国防建设也实现了辉煌的历史性飞跃。回顾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凡历程,对进一步加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奠定新中国国防的坚实基础

建立新中国的统一国防。新中国刚一诞生,就面临着建设一个强大国防的历史任务。对于经历了长久战乱的中国来说,建立强大国防,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国防。中国近代百年史,之所以会出现有国无防的悲惨局面,并不是因为没有军队,而是因为军队成为军阀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而这样的军队不仅不会成为国家的铜墙铁壁,反而成为引狼入室的直接祸源。民国的长期战乱,实质上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下的军阀混战。

为了建立统一的国防,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把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并贯彻如一的“党指挥枪”原则伸展为国家根本军事制度,由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这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新中国的军队能够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而且有效保证了这支军队能够永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真正做到听命于人民,听命于国家,而不会成为私人的工具。这是建立新中国国防的根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新中国便从根本上告别了有国无防的悲惨历史。

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军。建设统一国防的重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郑重宣布:“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经过了英勇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把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历史任务提到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

1953年底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正式确立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总任务和总方针,指引新中国国防建设走上了追赶世界军事发展潮流之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就从单一步兵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基本齐全的合成化军队,并且在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现代军事制度,统一了军队体制编制,实现了武器装备制式化,启动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确立军事总战略。军事战略是国家的总军事政策,是国防建设的牵引。规划和实施国防建设,必须确立军事战略。经过充分酝酿,1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军事战略,明确了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彭德怀在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加以说明时指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出发,从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原则出发,我们的军事战略首先是防御的,而不是进攻的,但我们的战略防御不是消极的,而必须是积极的。其要义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和制止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即便在面临明显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也不会以任何借口主动发起进攻;如果帝国主义敢于对我发动侵略战争,我将坚决予以反击,而这种反击将是进攻与防御相结合。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相匹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总军事政策,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据。

快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在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遗产中,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上是“白纸”一张。要建立独立而强大的国防,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防工业被摆在了突出地位,迅速建起一批能够制造飞机、舰艇、坦克、火炮、雷达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19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领导者们先后作出了发展核工业、研制运载火箭的战略决策,叩响了攻关尖端国防科技的大门。不到十年时间,新中国炸响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且成功研制能将原子弹送到数千公里外的运载火箭。强大的三结合武装力量,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原子弹和导弹,新中国不仅拥有了可靠的安全盾牌,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

面对霸权主义的举国备战。1960年代,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虎视眈眈,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遏制新中国的险恶国际环境。从而迫使我国走上了举国备战之路。通过大三线建设,既在国家纵深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又有效调整了国家工业布局,使原本落后的西部地区拥有实现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和骨干企业。更为重要的是举国备战有效遏阻了霸权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毛泽东当年曾说:备战不是浪费,你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你没有准备好,敌人可能就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里作出的国防建设决策,使我国构建起了可靠的国防力量,有效慑止了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为中华民族复兴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二、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开创了国防建设的新时期。19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形势的新趋势,调整了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对战争威胁作出了新的估计。1985年6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的新判断。依据这个新判断,中央军委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军队建设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通过加强军队的长远性、基础性建设,扎扎实实地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这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重新定位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和平环境中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在196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举国备战的形势下,国家资源的分配和投放按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顺序作安排,国防建设被摆到优先地位。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建设坚决贯彻在大局下行动的方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确保国家宝贵资源优先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样做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的确放慢了国防建设的步伐,但却有效增强了国防建设的经济基础,使国防建设能够获得更加雄厚也更加强有力的财力和科技支持。

走上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要求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推动军队建设全面发展。在军队建设总目标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首先,彻底转变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把加强质量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向质量要战斗力;第二,把教育训练放在战略地位,通过严格而系统的训练提高我军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提高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第三,调整改革体制编制,在减少数量的同时,优化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队组织结构;第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武器装备,实现了战略导弹、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新突破,推动武器装备整体发展跨上了新台阶。在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上,我军面貌日新月异,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不断增强。

适应现代战争特点,调整军事战略。1988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正式决定调整军事战略,规定我军由准备应付全面大规模入侵转变为准备应付局部战争,从而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所作的充实和调整,为国防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也推动了对军事战略的积极探索,为1990年代以后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创造了条件。

三、确立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战略

1992年海湾战争,一方面昭示了冷战后的世界不会太平;另一方面展示了现代战争的新趋势,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正在深刻改变军队的组织结构、作战方式乃至整个战争形态,拥有信息化技术优势的一方,明显地掌握着更多的战场主动权。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国军队“两个能力不足”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江泽民明确提出了积极迎接世界军事发展挑战的新课题。

1993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从准备应付一般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到准备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从而紧紧抓住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新潮流,指引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中央军委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作进一步充实调整,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准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来,并据此提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任务,要求以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为战略目标,以军事改革为动力,以跨越式发展为途径,从发展新技术武器装备、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调整改革体制编制、创新军事理论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军在继续完成机械化历史任务的同时,开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整体转型,迎头赶上世界军事发展潮流,为控制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而不断增强国家战略能力。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新中国确立起了面向21世纪的军事战略以及国防建设的总体思路,国防建设由此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在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共识是,只要没有战争,我们就决不能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国防建设必须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同时又要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及时地把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防实力,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1997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同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相适应。根据这一战略规划,我军从1990年代末开始,用10年时间基本形成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所需要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时间基本实现机械化,然后再用30年时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信息化,进入和发达国家军队同步发展的轨道。在这一战略规划引导下,依靠国家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我军建设向着未来信息化时代迈出了坚实步伐,新型战斗机、舰船、运载火箭、坦克、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等新型主战装备大量列装,我军日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四、富国和强军相结合,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中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循环体的主要环节之一,中国国家利益日益呈现出全球化分布的态势。而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拓展了人类活动领域,海洋、太空、电磁等领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利益范畴有了新发展。由此,国家军事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维护国家军事安全能力面临着一系列新需求。

胡锦涛主持军委工作后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要求军队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军队历史使命,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军队要不断增强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些思想,昭示着国防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在战略牵引上要实现由“国土防御”向“利益维护”转变;在力量结构上要实现由大陆军向陆海空天电一体化转变;在能力建设上要由重实战向重威慑转变,建设一支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能够提供有效军事安全保障的强大军队。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是21世纪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依据,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面向未来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基本遵循。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指引下,我军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努力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上来,推动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建设,等等,把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前进。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对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提出了新要求。

面向未来,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作者单位: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

猜你喜欢

军事战略国防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析论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巴基斯坦国防日
中国国防预算增速下降
《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发表
毛泽东与东北抗战
美国新军事战略瞄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