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30年后有点累 中年陈冲天价首演电视剧
2009-09-15林小淼杨文杰
文/林小淼 杨文杰
成名30年后有点累 中年陈冲天价首演电视剧
文/林小淼 杨文杰
她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电影才是她唯一的事业了,一部《人到中年》让我们得以从电视屏幕上一睹长大了的“小花”。
新闻提示
日前,由陈冲和冯远征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人到中年》正在热播。由于是翻拍潘虹版的经典同名电影,勾起了许多老观众的怀旧心理,再加上剧中人物表演出色,该剧收视率一路飘红。陈冲自从艺以来,只拍电影,不接电视,这次算是例外。据该剧制片人透露,“她的片酬非常高,是国内女演员从来都没有过的价格,也是这部剧最大的支出。”
18岁,她是全民偶像,“文革”后第一个“百花”影后,以她为封面的《大众电影》卖到脱销;8年后,她在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中演“婉容”,成了奥斯卡颁奖台上首位华裔女星;1994年,她是角落里的“红玫瑰”,舒坦地抽烟,静谧地啜酒,隐隐诱惑着众生,斩下金马奖;10年后,她换上一袭宝蓝旗袍摇曳在《茉莉花开》中,尽显上海交际花的迟暮哀怨;2007年,由她饰演的“玫瑰”在《意》中淋漓绽放,再度获封金马影后;此后,她还是《太阳照样升起》中性感撩人的校医、《色·戒》里坐如钟的易太太……
2009年,她48岁,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见识了太多,已经没有什么角色让她感觉为难了,戏里戏外,她游刃有余。她也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电影才是她唯一的事业了,其实电视也是艺术,并不比电影逊色多少。终于,一部《人到中年》让我们有机会从电视屏幕上一睹长大了的“小花”。
中年陈冲:“忙的时候焦头烂额”
陈冲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拍电视剧的想法,破例接演《人到中年》是因为对该剧题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她至今记得二十多年前父母看完电影《人到中年》时的场面:“我父亲是一个特别理智的人,但看完电影回来后大哭了一场,可以说《人到中年》深深打动了他们那一代的中年人。所以当电视剧的剧本交到我手里之后,我马上就想起了父亲的那段往事。而且现在我也到了当初父母那时的年龄,能够切身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了。”
电视剧里,陈冲扮演的“田文洁”本来是个事业成功的医生,却被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琐事纠结得满头包,不胜其烦,让很多中年女性观众深有同感。说到中年压力,陈冲坦言人在美国的她也不能幸免:“不但有,而且对我来说简直太大了。在拍这部《人到中年》之前,我父母轮流到美国开刀做手术,父亲连着做了两次。我说的压力大、痛苦不是指为这些事情奔波所付出的精力,而是指自己在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看到父母生病做手术,看到亲人那么受罪,心里特别难受。而且我在美国还有两个女儿,就像电视剧里一样,忙的时候真是焦头烂额。中年本应是人在事业上最出成绩的时候,但是为了家庭,你只能放弃一些事业上的东西。”
《人到中年》前几集主要集中在中年人跟父母辈的话题,进行到中段,孩子教育的问题逐渐凸显,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陈冲很有心得:“孩子小时候都是以家长为榜样的,他们会观察你是如何处理问题的,所以我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昨天我开车带两个女儿去看电影,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过一个路口的时候,有一个人过马路,他穿着黑衣服,我看得不是很清楚,只觉得路上好像有个影子,就赶紧踩了刹车。那个人从前面过去以后,刚好路边有个警察,他就过来问情况,我的孩子都还小,在车里看到警察过来就有点害怕,我在和警察交流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让孩子能清晰看到整个过程,看到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和警察进行交流。”陈冲的大女儿在上初中,小女儿正上小学,她会要求女儿们在学校之外多讲中文,“她们古筝都弹得很好,我经常让他们参加中国古琴方面的夏令营”。
青年陈冲:“脑子想的都是爱情”
当年,女儿成名过早,父母既欢喜又不安,希望她去国外读书,过正常生活。1981年,20岁的陈冲抛弃所有名利,赴美求学,随行箱子里一堆毛主席像章,她把最崇拜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个自由主义盛行的国度。
1981年到1991年这10年,被陈冲称为她人生中最黑暗的阶段。当国人还沉浸在“小花”的美好回忆里时,陈冲每天承受的却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对金钱有种“焦灼感”。陈冲做过餐厅招待,给别人带过孩子,当过图书管理员。当时她打工的餐厅经理总喜欢向客人炫耀:“这是大陆来的最红的演员。”陈冲回忆说:“我有点无地自容,觉得有失国体。但是其他人都觉得是个笑话,华人们也没看过这个电影。”
就是在那个时期,陈冲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柳青。柳青是在好莱坞打拼的武师,担任陈冲的经纪人,介绍她出演了《末代皇帝》。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4年。“这10年的确是一种浪费,如果当时有个人点拨我一下,让我不要浪费那么多美好的时光就好了。”陈冲说。在那几年里,她在片场脑子想的都是爱情、离婚,根本不像现在演戏这么用功、用心。
她在《末代皇帝》中的表演令西方人刮目:“一个气质高贵、不同凡响的中国姑娘!”该片斩获9项奥斯卡奖,陈冲仅以2票之差落选最佳女主角,她和尊龙是首次登上这个颁奖台的中国人,陈冲随之成为美国电影学会首位华裔会员。1989年,她写下文字:“从国内得到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到在美国餐馆打工;从演没有台词的小配角到奥斯卡奖台,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能装上好几箱。”
少女陈冲:“小花成了文化符号”
1977年,陈冲成为上影厂表演训练班最年幼的成员。“那是我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很新鲜。那时很多都是政治课,每天一大早起来,穿着大裆练功裤踢腿什么的,一群人混在一起很高兴,我们还看很多内部电影,那时看《魂断蓝桥》看得爱死了!”
电影《青春》开始筹拍了,谢晋来训练班挑女配角,陈冲够不上剧中男主角的“女友”年纪,成了这场竞技的局外人,她拿着一叠写满台词的纸,正在为别的女同学提词。“那个小鬼叫什么?”谢晋用力看了看这个有点“逗”的小学员,她抿起的小嘴憨实倔强,笑里溢满无忌和明朗。好一个“哑妹”,就她了!陈冲被要求到聋哑学校体验生活,终于找到了角色的心理特征,在表演上取得巨大突破,这个清新的形象从成群的李铁梅、阿庆嫂中脱颖而出,唤起大众心底对纯真的向往。
《青春》放映后,陈冲成了明星,记者采访不断,今天招待会,明天拍封面,每天100多封观众来信,有时一天全花在回信上。学者家庭出身的陈冲不满足于表格上的“初中文化水平”,刻苦复习,硬碰硬地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考大学那个炎夏,她享受的唯一特权是离电扇最近的座位,走出考场,她的监考老师说了句英文:“能劳驾请你签个名吗?”
进大学半年,北影厂来学校邀请陈冲扮演“小花”,她被剧本吸引了:“虽然《桐柏英雄》讲的是战争,但是这个故事很有人情味。”带着衣物和课本,陈冲到了安徽外景地。
《小花》的扮演对陈冲是个考验,她与主人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代,除了通过读小说和回忆录了解当时社会,她还得反复揣摩角色个性。黄健中回忆:“兄妹相见那一场戏,十五呎长度的特写镜头,你在剪接机上检查她每呎胶片的表演,她从惊奇、判断、疑惑转为将信将疑吐出‘哥哥’二字,眼神所流露的每个情绪转换,都那么细腻、生动,简直惟妙惟肖。”
《小花》红遍了大江南北,陈冲当选“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有些小说当中会写,哎呀,这个小保姆长得有点像陈冲,哎呀,那个人长得像小花,当初我能理解这角色,但我不能理解它的重要性,现在我知道,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了。那个年代刚开始可以诉说亲情,而且兄妹间的感情是含蓄的,中国人概念中,情人也叫兄妹,有种暗暗的情愫。加上李谷一唱的那首歌,把这张脸给浪漫化了,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抒情力量。”陈冲如此解读当年让她一夜暴红的“小花”。那年,她18岁,距离现在已经30年了。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10 邮箱:bcj_1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