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住最初的幸福

2009-09-14林北方

37°女人 2009年8期
关键词:黄光裕首富电器

林北方

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千差万别,而且往往因时而异,但最初的想象可能都差不多。

“黄光裕事件”后的那晚,几个朋友在一块儿喝茶,其中一位说:“太可惜了,我要是有一个亿,早回家了,何至于此?”这话我信,相信这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要是17岁的黄光裕听了,大概也会表示同意,没准儿他还会说:“赚够100万我就回家。”

我虽不是黄光裕,但我确信他的想象力和同时代的人相比,并没有本质的不同。1986年,他和哥哥来北京闯世界的时候,倒腾过服装,也想过做食品生意,最后选了卖家电这一行。和当年无数个“个体户”一样,为了生存,什么赚钱做什么。

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希望集团刘氏兄弟的履历。1982年,刘永行和几个兄弟一道辞去公职,开办养鸡场,后来养鹌鹑,到1986年,才创办“希望科学研究所”,打定主意做饲料。“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其他的哪里想得到。”2001年,刘永行成为当年“福布斯首富”时如是说。同样的话,2004年黄光裕成为首富时也说过。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远超越于人们最初想象的丰富可能性。

不过,想象力显然并不是决定人生际遇的主要原因,否则大家都发财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想象力爆炸的时代。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成功?这个问题,我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问过刘永行和黄光裕。

专注,坚持。千真万确,两个人都用了这样的词,特别是黄光裕。他说:“当年一起做家电的,我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坚持最久的。他们都离开了,或者死掉了,最后就剩下了我。”

他们说出了真理,但并不代表全部。因为按照德鲁克的说法,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生命是个过程,所有“成功”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的是沧桑和衰老。小孩子爱笑,因为幸福和快乐是他们最重要的感受。而人们今天的问题,就在于把幸福等同于成功,然后再等同于财富。

很可惜,我不曾就幸福这个问题向黄光裕请教,但记得刘永行的回答:“开始的时候,是生活得好一些。现在,是做一个百年企业,让更多的人生活得好一些。”这话显然境界不低,听起来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差不多。不过最难之处,在于知行合一。尤其是成为首富,各种资源开始在聚光灯下向他们聚集的时候。他们都很勇敢、果决,并且善于学习,这是他们能够在时代大机遇下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但在成为首富以后,两个人的成长轨迹却有显著不同。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但杀气和霸气也越来越重。”接近黄光裕的人如是说。很多人记得他的光头形象,眼神中流露出“睥睨一切”的气势。2004年以后,年轻的黄光裕以总计数十亿的代价,相继收购了永乐电器、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成为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业无可争议的霸主,并一度向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电器提出合并邀请。“一有机会就出击”“三分把握就做”“要做就做最大”是他的经典话语。

与之相比,刘永行低调得多。“他像一个农民,走到大街上,都不知道他是干啥的。”接近刘永行的人这样说。

黄光裕追求的是“快”,因此他特别注重资源整合、向外扩张。刘永行追求的是“长”,因此他特别注重管理优化、向内发展。这种企业经营战略的差异也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黄光裕跟政府官员以及资本市场沟通密切,刘永行却与之主动保持距离;当黄光裕带着众多保镖出席“博鳌青年领袖论坛”时,刘永行带着他的秘书在办公楼里爬楼梯。

他们都在用行动实践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行动不同,源于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同。在黄光裕看来,既然世界充满无限可能,为什么不去尝试?而基于对社会历史的长期观察,刘永行的脚步要稳健得多。

不能因为黄光裕“出事”,就说“快”不好,因为速度和扩张对人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至于刘永行,他的冷静和自我克制之所以被人尊敬,因为绝大多数人学不来。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的结尾处说,明日不会来,听众不再有。朋友,我请你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我隐约觉得,这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猜,如果我们能够慢一点儿,也许就能够记得自己关于幸福的最初想象,大概就会变得更幸福一点儿。

(摘自《晚报文萃》)

猜你喜欢

黄光裕首富电器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黄光裕归来!
黄光裕还未归来,国美先与京东交好
《西虹市首富》:套路是永恒的,冷暖是自己的
吴亚军: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奥田电器
电器创新设计两则
“捡”来的世界首富
王健林 亚洲首富
控制电器的机器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