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开展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2009-09-14刘天航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军训意识大学生

刘天航

摘要: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本文从军训的历史沿革、军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意义三个方面对高校开展的军训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对新生进行集中军事训练,是我国法律赋予的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通过军训,大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协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可以纠正散漫的生活作风,培养自我约束意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可以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增强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它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道德情操的提高和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军训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学校军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夏、商、周时期,军训重于文化课教学,是我国古代学校军训的鼎盛阶段。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国学”与“乡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内容主要是习射和驾驭五种战车的方法等。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以后各朝代都有对学生实施军训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实施文武并重的文教政策,学校军训与文化学习并驾齐驱;秦、汉时期,逐渐重文轻武,学校军训萧条;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学校军训基本废止;明、清初(鸦片战争前)统治者又转而重视学校军训问题,但军训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从200多年前拿破仑在巴黎理工学校开创军事训练以来。许多国家都相继在高校开展了以军事科目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军事训练。目前,突出的国家有美、英、俄、法、德、印度、越南、波兰、叙利亚、以色列等国。(注:资料来源:《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学生军训先后经历了培养预备役军官的专业性军事教育和训练民兵的专业性军事教育阶段,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组织领导、工作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派遣军官管理和训练保障等问题都作出了规定,成为开展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根据《2003-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到2005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由此,大学生军训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最终将目标定位于普及化教育上。

二、军训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批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军训是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对生长在和平年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学生进行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世界多元价值观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消极、不良的思想风气也在不断地滋长蔓延。因此,我们必须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课程的特长与优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通过历史传统教育、军事思想教育、我军的光荣传统教育,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情,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成才目标,深刻理解“人才”的内涵,找准人生的坐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方位地进行自我设计与自我塑造。从而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屈不挠为之奋斗。

三、大学生军训工作的意义

经过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军训工作能融政治教育、严明纪律、作风养成、军事知识及技能训练于一体,可以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的优良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强化大学生吃苦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军训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1军训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为了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培养造就出大批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高素质人才,《兵役法》规定“可以缓征”其服现役,但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这既是国家法律赋予大学生的一项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又是他们履行兵役义务,依法服预备役的一种形式。因而,积极参加军训,圆满完成训练任务,是每个参训大学生自觉履行兵役义务的最实际的行动。

同时,通过军训,大学生不仅可以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而且可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在军训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军队的理解,这就为国家战时兵员动员打下了坚实基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近千所,坚持搞好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就等于储备了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后备官兵队伍。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竞争存在。在军训期间开展的训练科目的成绩评比,内务卫生评比,拔河、歌咏等娱乐活动,实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名目繁多的评比,会让大学生在开始大学旅程之前就意识到,竞争无处不在,要在竞争中获胜,只有努力。军训期间大学生士气高昂,乐观开朗,有着使不完的劲,其中有一个因素是他们习惯于竞争带来的兴奋。军训结束后把这种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让大学生时刻都保持斗志去学习、去生活,久而久之竞争观念就会常驻于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大学生一旦在观念中形成竞争意识,将会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自立自强,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这些正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

现代社会是分工协作的社会,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大学生步入大学后要开始集体生活,团队意识也更显得重要。其实在他们真正开始大学生活之前。团队意识培养就在悄悄进行。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全体新生按营、连、排编制进行编组。并且以此作为各项评比的参赛单位,每个参训大学生关心的是自己所在的营、连、排的比赛结果,形成对自己所在单位的归属感,团队意识也就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每年的军训结束时,一般会出现大学生和教官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景,望着教官远去的车队,有的大学生甚至掩面而泣。为何经过短暂的二十几天的军训生活,大学生和教官能够结成如此深厚的情谊?因为这二十几天学生和教官朝夕相处,共同头顶烈日、脚踏热浪,一起接受汗水的洗礼,并且教官还手把手教他们规范动作。军训结束之时,大学生会对教官萌生一种感谢之心、感恩之情,军训期间经历的酷暑和劳累,让他们体会到对同样经历酷暑和劳累的教官付出的劳动应该珍惜和感激。

另外,在军事理论课上,大学生学习中国国防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中国近代国防的屈辱和当代国防的振兴,这鲜明的对比会让大学生体会到我们取得现在这样安宁的国家安全环境实属不易,从而油然产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恩意识会更加激发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公益性劳动、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

军事课具有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强调时间观念,其中考勤制度就是体现。考勤制度表面上是查看学生是否按时到课,但是深层上反映了一种学习的态度和责任。连续不断地考勤其实向大学生表明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大学生上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逃课是不允许的。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上课是责任和义务”的观念,认识到该上课时不能逃课去干其它的事情。在军事理论课上,大学生了解到中国与外国在国防力量上的差距。以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隐患和威胁,会激发要求我国国防力量尽快发展的紧迫感,在时间上要尽快缩小与别国差距的使命感。考勤制度的执行和国防知识的了解。会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树立时间的概念,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准时,更是对个人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5军训工作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能鼓舞参训大学生的斗志,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其军人的作风、意志、气质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及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重新思索人生的价值,进一步认清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历史重任,奠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部队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还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彼此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起良好的人际网。

四、结语

军训工作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军训能使高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代军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军人身上那种为国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胸怀,吃苦耐劳、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的良好品德。加强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后备兵员,为国家军事力量及国防建设打造更加扎实的工作平台。

猜你喜欢

军训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一锤子买卖”式军训要不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