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009-09-14张琦
张 琦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和倡导人文关怀,然而,在具体践行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高校应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面对和解决这些困难,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人文关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是指向人且为了人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其中“人文关怀”首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这一新提法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和新思路,生动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对于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文关怀既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又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所面临的困难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和倡导人文关怀,尝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然而,在具体践行的过程中还有种种阻力,面临许多困难。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教育而成为人,仅凭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与健全的身体显然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应对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必须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最后构筑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伦理行为规范,而后才能融入他所在的社会。然而,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理念还根深蒂固,即重视社会化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忽视对学生自身的关注。滞后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一些问题,当代大学生缺少创造力、想象力乃至生存力:斗殴、盗窃、作弊等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自杀现象近年来屡屡出现。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不彻底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纯粹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平等关系。然而传统“外控型”的管理思想仍深深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致管理体制的改革很难彻底,一方面,管理体制注重的是目标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未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主体地位上,学生只能按学校既定的规范受管于教师,受制于学校。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中的具体实施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方便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在工作中换汤不换药,以致“人文关怀”多为一纸空话,往往落不到实处。这种管理体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以简单的行政命令代替民主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又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人格特征的形成,更制约了教育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扩招、跨区拓展、院校合并、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改革,势必造成学生与教师在生活、学习上的地域分散,给教育带来了空间上的不便利。尤其是住宿在偏僻校区或校外社会化社区内的学生,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鞭长莫及”的盲区现象。
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随着逐年扩招,辅导员队伍的扩充幅度远远赶不上学生扩招的幅度,在许多院校,师生比竟高达1:400至800。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的匮乏,势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效正常开展,比如,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切身关怀做到位。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学校还往往对辅导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其它一切与学生有关的行为都纳入他们的工作范围,造成他们日常所担负的事务性工作繁重,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失过快。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把“以生为本”错误地理解为一切由学生做主,不过问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苦,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结果课堂成了学生自由来去的场所,宿舍成了学生放任玩乐的地方。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工作热情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情况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四)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这个群体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教育对象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点,给以大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表现为:
1往往以理论、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强调用标准的大纲、教材、评价和考试规范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不能很好地分析、尊重和遵循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变化。
2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时代感、吸引力,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
3手段和方法模式化、单一化,多以说服、教育、灌输为主,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差异性。不仅不利于理解和沟通,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距离”。
4教师缺乏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难以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滋润学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应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根本理念。一方面,“以人为本”不能只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内,而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工作,深入全体教职工的心里,使之成为一种办学理念的核心,才能保证“人文关
怀”不流于口头和形式。另一方面,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标准。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比如,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准许学生存在某些不足;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以疏导的方式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处境和个性。尊重其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对学生开展挫折意识教育和生命教育,从学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去关心学生,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二)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管理体制中。
1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准,学生管理策略的谋划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为目标。
2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管理方式上,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考、探索管理办法,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效统一,增强个体成员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归宿感。
3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应该在鉴别的同时更重视激励,更看重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更看重个体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佳结合。
(三)加强高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理念、态度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使师生比更趋合理。通过辅导员进驻公寓、班级配备班主任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区。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以生为本”并不等于任意放纵学生,相反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约束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滋润学生。
5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四)增强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与归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即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学生个体实际;在教学形式上应针对当前的学生特点,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疏导式、讨论式、直观式”。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教师要提升自身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并能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重视感受、体验、创造,从而引领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塑造。只有加强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距离缩短,被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兴趣才会增强,教育的接受性才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