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2009-09-14陈晓萍
陈晓萍
摘要:本文作者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部分2008级本科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开设是有必要的,也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要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收到预期效果,必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都有所创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兴趣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我校06级开设,至今已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为将本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此,笔者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的新生在开课之初进行了关于《纲要》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为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开设《纲要》课程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集中填答式方法进行,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有效回收率97.6%,其中文科类学生121人,占49.6%;理科类学生81人,占33.2%;艺术类学生42人,占17.2%。全部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班级座谈会,以期更深入了解相关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意愿调查分析
目前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大学生在中学学过中国近现代史,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大学学习《纲要》课程的兴趣。到底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程度有多高,对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产生多大影响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并不多,自信对中国近现代史“很了解”的只有文科类的6位学生,占2.5%;认为一点不了解的也只有1位文科类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大概了解”,占了60.7%;选择“了解很少”的占36.5%。从专业差异的角度来看,文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程度相对理科和艺术类学生稍微好一些,选择“大概了解”的比理科类和艺术类学生多10%,差距不是很大。这与广东从2004年开始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改革有关。由于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而且不再那么早分文理科了,因此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多了一些,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没有改变,大多数学生只记住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对整段历史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当问及“您还想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吗?”有75%的学生选择了“想”,选择“不想”的仅有25%,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愿是比较高的。同时,对比分析显示,选择“大概了解”的学生与“了解很少”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意愿并没有差异,而专业的差异却使得选择有差异。数据显示,理科类的学生选择“想”继续学习的比文科类的低了10%。此结果说明,大学生并不因为已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而影响了学习的兴趣,而是由于到大学后专业分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座谈中。理科类学生明确地表示由于历史与他们的专业毫无关联,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帮助不大,因此兴趣不高。
当问及在大学学习《纲要》课程是否有必要时,其中44位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占18%;认为“有必要”的人数最多,有133人,占54.5%;而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只有58人,占23.8%;还有9人选择了“无所谓”,占3.7%。从下表可见,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对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还是认可的。理科学生的认可度相对低,为10%,但仍有65%以上的学生认可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这个比例与大学生继续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意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想继续了解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生也同样认为在大学开设《纲要》课是必要的,而没有学习意愿的同样也就认为不必要。
2学习目的及学习方式调查分析
由于中学新课标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态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关于学习《纲要》的目的,大学生主要还是延续中学的学习目的。本次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在培养民族精神的同时,开阔学生全球视野,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个选项,达到57.4%;“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选项有18.9%的学生选择:仅有10名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使其能用马列主义分析问题,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一选项,占4.1%。这说明了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不是很清楚。《纲要》是高校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单纯的历史课,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国史、国情,使他们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有着鲜
明的“思想政治性”。这是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一个方向。
关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的历史课堂学习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占64.8%)。那么大学生喜欢怎样的上课方式呢?调查显示,高达77.9%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PPT和视频动画等进行课堂演示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课堂讨论)。而“教师讲授为主或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都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老师经常提问,学生被动回答,他们喜欢相对自由的讨论形式,说明虽然学生仍沿袭高中的学习习惯,还是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但要求有些变化,尤其是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获得更多的知识,喜欢自主性学习,不喜欢被动灌输学习。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以外,学生的课外学习对学好本课程至关重要。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少阅读有关历史的课外书籍,经常阅读的仅占9.0%。对于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学生的兴趣相对高一些,经常看的有13.5%(见表2)。学生课外相关知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效果。
三、调查后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我们有信心将本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因为大部分学生认可本课程的开设并真心想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1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避免与中学的内容简单重复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有继续学习《纲要》的
意愿,但其学习意愿是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如果《纲要》教学内容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消失。因此,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纲要》课程的讲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中学历史教学以教授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为主的教学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历史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做到史论结合,重心在论,以史佐论。《纲要》课材编写组的专家们已考虑到这个问题,专门设置了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三篇综述。我们在教学中对于综述课要以予高度的重视,下功夫处理好,将其系统和理论讲透彻、讲明白,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俯瞰历史,形成对近现代史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具体的历史内容展开专题教学,挖掘教学深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大学《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课程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纲要》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借用历史的内容和形式,来达到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其功能定位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一般的历史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一功能的定位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处理方面要重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围绕“两大历史任务”和“三个选择”来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2教学的手段要注意形式多样
要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一大难题在于如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学生传统认识中枯燥的形象。调查的结果启示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第一,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老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演示为主”。《纲要》课程的一大优势是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作为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资源极为丰富,大量的历史图片、各种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都可以成为课堂讲授的辅助材料,这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国史、国情的直观认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选题至关重要,一定要是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另外,还要在课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供一些材料与线索,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参与,这样的讨论才有质量。
第三,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最盼望的教学形式,但受到安全、经费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是高校理论课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实,只要与学生的班团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各校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并不难实现。学生为了活跃班级气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一般都会定期组织班级或团组织活动,我们可积极参与所教班级的班团活动的设计,建议他们到学校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相关活动,如有可能,补贴其活动经费,这样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真正起到拓展课堂教学的作用。如我校地处广州市,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的班团活动曾组织到黄埔军校遗址进行参观。所需经费、时间不多,组织难度也不大,很受学生的欢迎。
第四,课外学习兴趣的培养。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相关课外学习非常薄弱,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多推荐有关书籍,开展读书活动,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历史进程的许多重要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可引导学生从读这些名人的传记开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人生追求、对历史进程和影响等,从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调查也显示,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有相当的兴趣,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同时大量推荐选材严肃、尊重历史事实的电影、电视剧让学生课外观看,课堂讨论也可以此为选材,增加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