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提供与成功获取
2009-09-14潘梅李建辉
潘 梅 李建辉
摘要: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学生图书馆原有的工作流程,给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图书馆原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图书馆在服务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变换:改变过去以文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把为读者服务放在首位,主动提供信息,保证读者成功获取文献信息渠道的通畅。使文献信息得到有效的利用,真正地体现大学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发展服务的价值。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向纵深领域进军,刺激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不同的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学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逐渐失去了它的活力,被现代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生产和服务方式取代,文献信息服务的模式也逐渐向用户、读者的方向发展。文献信息服务首先考虑的是读者,把服务工作的立足点上升到读者利益至上的高度,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把为读者服务放在首位,一切从读者活动出发,基于读者的信息需求并以读者信息需求的满足与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文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藏以致用的原则,方便了读者,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进入了以读者需求为调节手段的现代图书馆的运行机制中。
1大开间的借阅室取代小间隔的阅览室、书库
过去的图书馆无论是阅览室还是书库的设计都是为保藏图书而设的,而书库的基本功能则是图书馆的知识储备与收藏功能。书库的藏书布局通常非常密集,虽然后来图书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实行了开架借阅,但读者就地阅览的条件仍十分有限,很难在书库阅览,读者进入该区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快选到合适的图书,难得细细品味。阅览室只是一个个小型的按不同功能而设的小开间,书刊只能在本室阅览而不能外借。
2006年我校新建了图书馆。新馆在建设时考虑到了与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同步,采用了国外先进的模数式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混凝土梁、柱、板作承重骨架,一般没有承重墙的大开间,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即主体建筑的柱距、层高、负荷相同,将固定功能转变为动态功能。新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具体包括: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楼宇自动化。这为我馆开展新的服务奠定了基础,大开间的借阅览室替代了小间隔的阅览室、书库,流通服务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整合资源发挥整体资源优势
在传统藏、借、阅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下,我馆原来纸质文献分由多个部门管理,一种文献进馆后依使用功能和载体形态被典藏到不同的部门,特别是阅览部管理样本书阅览,流通部管理样本书库,阅览部下架的样本书要退回典藏,典藏又将它重新分配到样本书库,多头分流,从而造成文献配置分散。阅览室的书不能外借,而库内阅览条件不好,读者根本不可能在其中阅览,造成了供求上的矛盾,其利用价值被打了折扣,发挥不了文献的整体优势。还有一部分文献归各院系管理。各院系资料室固守着自己的领地,强调为本院系师生服务,其他院系需要这些图书资料的师生只能望“书”兴叹,一个学校内资源都不能共享,严重影响了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行藏、借、阅一体化后。原先相互独立的几个阅览室被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科学有效地整合了校内文献资源,各院系的书刊全都回归图书馆,建立适应读者需要的新的藏书布局新模式,图书按学科集中归流通部管理。每种文献在借阅室保留一本不外借,这本图书贴上蓝标签作为室内阅览的标志,和外借图书放在一起。文献的复本不分散,蓝标签的图书不外借,这样可以保证读者有图书可以阅览,同时也可以起到保藏图书的作用。某些文献利用率很低,我们可定期将这些书调到密集书库内保存,供研究性读者借阅。不再另设样本书阅览室。设一个期刊阅览室,一个报纸阅览室。原有的检索刊物由数据库替代,纸质检索刊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样下来,藏书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文献按学科集中放置。能使读者能很快熟悉本学科的全部馆藏文献。也便于读者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的相关文献。减少找书的盲目性。同时,文献按学科集中放置,减少了因空间结构的刻意划分而产生的复本量的需求,文献资源得到了综合优化配置,原来许多分离的工作实现了功能上的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浪费,使图书馆文献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全方位的信息保障体系,发挥了文献资源的整体优势,读者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全面的服务。
3藏以致用,资源有效提供
传统图书馆阅览室的基本功能是为读者到馆查阅馆藏服务。它以藏为主,把“管”放在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把“用”放在从属位置上,“用”服从“管”。管理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将书刊看得很紧,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大多从方便管理出发,很少考虑读者的权益,从而不能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
实行藏、借、阅一体化后,通透、明亮、开放、大气的大开间空间环境有效地将信息检索、阅览、自习、参考咨询、文献典藏、借还服务集于一体。新模式是一种全开架的馆藏布局模式。赋予书库阅览室的功能。阅览场所与书架自由地结合在一起,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随手可得,取舍便捷。图书馆面向所有读者提供尽可能自由开放的服务。那些有可能成为读者利用馆藏资源障碍的条条框框全都被废除,读者能够平等使用图书馆的一切资源,可以将自己学习的个人书籍和物品不受丝毫阻碍地带人阅览室,参考阅览室内的书刊学生,任由取阅书刊及询问或点击电脑,读者充分享受到阅读、自习的自由和乐趣。阅览室管理的重点放在服务上而不是放在收藏上,真正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这是基于传统读者服务管理模式提升和改进的一种新型、开放式的读者服务方式。它消除了传统馆藏布局中藏、查、借、阅功能独立互不联系的弊端,正确处理了“藏”与“用”的辩证关系,以读者利益为中心,做到“藏中有阅,阅中有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比开架服务更进一步地体现了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化、由封闭向开放、文献由重藏轻用向藏以致用的转变,及时地向读者提供通畅的知识流动渠道,从而实现了知识资源的有效供给。
4馆藏知识资源成功获取
图书馆过去的那种藏书管理方式,束缚了读者借阅的欲望,多数读者借阅的都是必须借的书,由于借书过程比较麻烦,书库环境比较差,读者不愿在里面久留,一般可借可不借的书多数都会不借;还有这样的情况:读者仔细阅读借回去的书时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
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后,我们为读者建立了一个环境宽松舒适、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超市”,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舒适的服务环境。读
者可以直接接触到丰富的馆藏文献。扩大对馆藏文献的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文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细细阅读,挑选适合自己需要的、确实有精读参考价值的文献借出使用。从而提高了读者选书的正确率,减少了借阅文献的盲目性,提高了馆藏流通率,降低了拒借率。读者更多的潜在需求得到了满足,选择文献范围也得到了扩展。他们可以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一站式地得到各方面的信息需求的满足,既节省了时间、精力。又提高了信息的查全率、查准率、查新率,读者在得到方便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服务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愿意到图书馆来。
图书馆不可能购买大量的复本满足全校师生的外借需求,而大开间的阅览室、良好的阅览环境则可以满足读者室内阅览的需求。那些可借可不借的图书不用借回去就可以直接在阅览室里阅读,如有关园林设计方面的图书又大又重,有些读者不愿将这种图书借回去,索性就在阅览室里看,并且边看边作图。如计算机类的图书是全校师生都需要的图书,其更新速度快,复本量有限,这类图书又需要书和计算机对照使用,我们在阅览室里设有电源接口,读者可以带电脑到阅览室对着书操作电脑。因而图书馆对读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来看书、学习的读者也越来越多,阅览室经常暴满,读者数量逐年上升。
5馆员角色的转变
新世纪图书馆员的素质将决定未来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事业的前途。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换,要求馆员不仅仅能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的图书,还能直接对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扩散这三个知识管理的核心层面作出贡献,做知识的领航员。
在传统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中。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每个部门只负责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只完成某一部分任务或某一个环节工作,每个部门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不考虑整个过程的效率,因此,读者是否满意。以及如何使读者满意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当读者在借阅图书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咨询时,馆员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最多只是为读者找找书。这不利于读者方便、快捷、成功地获取知识资源,导致图书馆知识资源无法高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馆员只是看门守摊,局限于本部室工作,服务技能单一,缺少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
在藏、借、阅一体化服务中,无论初次还是经常利用图书馆的读者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都希望能在借阅室内得到快速解答。所以借阅室内工作人员除开展借阅服务外,工作重点还应放在参考咨询上,要改变过去借借还还的“守摊”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全方位化的知识管理。这就要求馆员在业务上要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一个人能同时承担几种角色,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读者心理、读者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中外文语言表达技能。并对本校的学科特色和教科研动态有所了解;不仅要熟悉本部门的工作,而且要熟悉整个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工作手段、技术方法,会利用各种信息源为读者提供检索、咨询、阅读辅导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读者解答疑难问题,使读者真正感受到工作人员和蔼的态度和知识丰富的优秀服务,为读者和知识资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这样的环境里,馆员的服务就能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停留于泛泛的一般性的服务层面上,馆员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都会得到迅速提高。所以伴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图书馆员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模式。
6加强读者知识接收能力的培养
读者特别是新生进入图书馆后。由于缺乏对图书馆藏书体系的了解,不熟悉馆藏,不了解文献分类排架的知识,不知道检索方法,不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在获取知识资源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此。加强读者知识资源接受能力培训十分重要。图书馆应通过知识资源接受能力培训,向读者介绍本馆概况、馆藏分布、资源的查找与利用、文献检索基本知识、网络信息组织及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等,教会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成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面向知识背景不同的读者群开展知识资源讲座,并将这种讲座常规化;同时在网上开通互动活动,解答读者的问题,对读者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设立专门的培训来满足。
时代在变,图书馆如果不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必将被淘汰。图书馆的发展是在变革和创新中不断向前的。服务不但是图书馆的生命,而且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如果没有符合读者期待的服务,图书馆只会是图书的大仓库。图书馆服务的模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才能被读者所认同,才具有吸引力,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表现出来,才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