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语文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2009-09-14叶晓萍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后进生家长

叶晓萍

摘要:近年来,中学语文后进生比例逐步扩大,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学科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是中学语文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通过优化语文后进生转化的外部环境。培养后进生语文学习兴趣等多种措施,使帮教和转化达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后进生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中学语文后进生转化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因为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只有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真正将面向极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变为“大众化”的素质教育。

一、中学语文后进生的表现

本文将中学语文学习后进生定义为:智力正常,但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其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要素,以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缺陷,或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语文学习障碍,达不到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经过额外、特殊的帮助或教育才能完成中学语文学习任务、达到大纲要求水平的学生。简单地说,本文所指的中学语文学习后进生就是由内、外因引起语文学习成绩不良的中学生。

中学语文后进生在知识、技能上,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较差,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在认识能力上,发展不平衡,不能说出所做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只是机械记忆语文材料,抓不住实质。缺乏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新旧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贮存的语文知识偏少或者是贮存的知识不能随时检用,不能自我检查且自我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在思想、情感上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自由散漫,消极应付学业,厌学情绪严重,不会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面临学习困难时,态度消极,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中学语文后进生语文成绩落后,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了身心健康。后进生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自暴自弃,引发了多种不良心态。同时。后进生长期面对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往往会漠视教师的善意,忽视自身缺点的危害性,放纵错误,走向极端,以此发泄心中的苦闷,从而影响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二是影响人际关系。后进生在主观上是不甘落后的,他们往往比优等生、中等生渴望表扬,也更敏感。这种心理折射到言行上表现为:当别人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常常故意漠然处之,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喝倒彩,甚至说风凉话,打击、挖苦别人。这样就很容易影响人际交往,可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孤立。三是影响沟通交流。语言能力是参加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能力,当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密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展。而后进生所缺的就是语言处理能力,如果不能把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影响沟通交流,影响学习、工作与生活。四是影响课堂纪律。后进生因为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会破坏课堂纪律,不是打扰左右同学,就是破坏教师的心情,使课堂不得安宁;同时,后进生在其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习惯和不良心理,这种不良习惯与心理带到社会上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

二、中学语文后进生形生的原因分析

语文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有教育、教学上的原因,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的原因,因人而异,常常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

(一)学科因素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性与实践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语文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而人文内涵往往是积累了大量的多元的语文素材后,通过记忆和理解的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而获得的。这种积淀性使得语文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感性思维要求更高。语文的实践性强,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就容易形成学习困难。语文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社会来应用知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也可能使得社会交往面较窄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二)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即认知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因素。认知是人们了解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信息处理(语言分析)等几个过程。认知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路和行为,认知上的缺陷极易造成语文学习的落后。

(三)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学习和研究当代基础教育理论,缺乏教育理论素养,教学上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有的甚至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有些教师专业教学素质不高,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有些教师把教学仅仅当作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学模式单一,把课堂学生的活动简化为课文背诵、知识讲解和练习操练,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对语文知识的探究、体会和运用,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些教师为了满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需要,往往对教学内容挖掘很深,教学目标定位很高,教学内容过难,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基础落后的学生上课如听天书,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而且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教材,求进度,不备学生,使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内容复杂却没有实效。还有些教师经常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注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不能及时弥补一部分学生学习上的漏洞,造成他们出现知识链的断裂,使他们在想学好又无法听懂的矛盾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教师偏爱优等生、忽视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会使后进生与教师的感情距离越来越大,加速了他们对学习的放弃。

(四)学校因素

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学生成绩落后,就被定格为“差生”。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机制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还限制了学生其他爱好、能力的发展,最终造成学生什么都学不好。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不顾教学规律,不断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繁重的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主动探究,造成学习过程机械而被动、毫无创造性。同时,有的学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五)家庭因素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实施高压政策,或对孩子放任不管,或对孩子溺爱,都会对孩子的学习造不良影响。有的父母忙于工作,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许多障碍。有的父母在认识、性格和修养方面有差异。还有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和,家庭很多风波,家庭氛围紧张,对孩子的教育更是

缺少沟通和协商,在教育孩子上分歧很大,同样也会造成孩子的异常心理和性格,不利于学习。

三、中学语文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一)优化语文后进生转化的外部环境

1学校攻心为上、表扬鼓励,积极营造尊重后进生的学习氛围。《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语文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单靠语文教师,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博大的胸怀,共同营造尊重后进生的良好校园氛围。我校已连续两年开展“我自信,我能行”的成长助跑活动,全体教师分别与一至两名学习后进生结成对子,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时时关注其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并在期中、期末考后进行总结,对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全校表扬,颁发荣誉证书,这让很少有机会受到表扬的学习后进生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此外。我校党总支在全体党员中开展成长“1+1”活动,要求一名党员长期联系一名后进生,经常开展谈心、家访等活动。小明是我班上的一名语文后进生,上课常找不到书本,课堂上不是做小动作就是走神。作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不及格是家常便饭。自从与他结成对子后。我常在课余找他谈心,鼓励他,给他一些学习语文方面的方法指导,送他关于文学方面的名著,使他对语文产生兴趣。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整日为生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我一方面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其母亲尽量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多与他谈心,希望他以认真的学习去分担母亲生活的重任,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期末获得了语文“进步之星”荣誉称号。

2促成家长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沟通。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家长的不关心、不作为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很多语文后进生的家长,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工作繁忙等原因缺少对孩子语文学习的关心,另一方面对语文不重视,认为上课听明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而作为起指导性作用的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后进生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可以将家长点滴、零散的教子经验系统化、理论化,邀请优秀学生的家长现身说法,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介绍给其他家长,为他们教育好子女,尤其是为学习后进生的家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语文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合理的指导,推荐一些教育刊物,力求纠正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与其达成教育共识,与学校步调一致,促使其子女发展;及时反映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转变“后进生”不良学习态度时,可以利用群体规范的影响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这比逐一转变更有效。为此,可以让一些优等生发挥榜样的作用,感染、带动他们。我班语文后进生较多,只凭一己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成绩。我尝试开展了班级“2+1”活动,即两个语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负责帮助一个学习相对差的同学,上课督促该同学好好听课,及时记笔记,课后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按时背书等工作。如果这个同学在当天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则与两个优等生一起在班级考核中加分,否则同受处罚。这样一来二十个学生督促十个学生学习,比一位教师带十个学生的效果好多了。

(二)培养语文后进生学习兴趣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后进学生成功的体验。我在初一第一学期,就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从美文欣赏、成语故事到古诗赏析,按学号让每个学生参与,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那些语文考试成绩欠佳的学生在讲故事、朗读等方面取得成功的体验。平时在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有梯度,打破课堂上中优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进生的发言留有“一席之地”。而且在课堂提问时,后进生回答即使不理想,我也让他把话说完,再耐心给予指导。另外,我将后进生安排到最佳的学习位置上,将优等生与后进生混排在一起,使优等生成为角色榜样,对后进生产生间接影响。因为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后进生才能使学生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只有在课堂上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后进生,教师绝不能抱有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腔热忱真挚期待,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激起感情的“回流”,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2分层教学,降低难度。同一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让他们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一些学生肯定“吃不了”,而且“没胃口”。他们往往“一听就懂,一考就错”。但他们并非生来就不爱学习、自甘落后,之所以成为后进生,除了少数的智力因素外,更多的是主观原因。如有的学生因为成绩考差了,就觉得自己“头脑愚笨”、“不是读书的料”,从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对学习也就感到索然无味。蔡元培先生曾说:“我们的教学并非像注水人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因材施教,每学期的复习阶段,我都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按学习成绩高低把学生分成A、B两类。A类是后进生,这类学生一般不超过总人数的20%,让他们独为一组,对他们放低要求,确立他们的复习重点为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训练(因为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且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写作的练习也尽可能地降低难度,放松要求。如做试题只做容易题,而且可以分几次完成,每次可以只做一小题,一题做对就记一个满分;写作文只要不离题,书写较清楚,就给90分以上;默写名言、听写词语,只要订正正确就记满分。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一周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可以不做家庭作业,成绩进步的可以当组长等。这样,后进生之间展开了竞争,他们对语文课也就不再厌倦了,成绩也普遍提高了。分类教学使后进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3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考试的成绩,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绩的方法。对于学生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也可以改。比如每周的周末随笔,部分语文后进生常常敷衍了事甚至不做,我就把它计入单元测试的总分,这一举措使得学生对随笔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批改打分后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可以修改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打分。这样做表明教师未将学生“看死”,期待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写了三遍才满意得到的分数。我班小伟同学。语文成绩一直不及格,平时最头疼写作,考试时连规定字数也达不到。在一次随笔面批中,我肯定了他的优点,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最后,他拿出了修改稿,我当即把25分(总分40)提高到31分,并当众予以表扬。课后在走廊上遇到小伟,这位非常腼腆而又自卑的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的男生竟然对我笑笑,轻声说了句“老师好”。我想,这一次小小的成功定会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多数人平时成绩较好,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辛勤汗水。

中学语文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繁重、艰苦而又细致的复杂工程,我们不仅需要献出爱心、热心和耐心,而且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后反思,用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唤起他们的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著名作家杨朔曾说过:“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一团火种,只要你善于点拨,就会熊熊燃烧起来。”后进生身上也有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兴趣潜能。只要教师去发现、去点燃,也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后进生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如何对待后进生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