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2009-09-14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儿童家长

刘 盛

摘要: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道德失范,性格缺陷,价值观扭曲,逆反心理严重,等等。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针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的行列中。大批未成年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限制不能随父母进城,只能在原籍入学接受教育,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通常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而与父母单方、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已达到20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建构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新焦点。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由长辈或亲朋代为抚养,大多数长辈或亲朋只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照顾。很少注意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失范。

留守儿童道德失范主要是指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关爱,监护人缺失或监护责任不到位的情况下,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教,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的指引,极易受他人引诱,容易滋生赌博、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气。

2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正常心理环境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致使他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近年来农村的离婚率普遍升高,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家庭的不完整性。在这种破碎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极易形成性格缺陷。

3价值观扭曲。

不少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存有“负疚感”,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希望从物质方面对孩子进行补偿。以此来体现自身的劳动成果。他们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零花钱,尽自己的全力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做法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少留守儿童认为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没有根本的区别,赚钱才是硬道理。

4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严重,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极为不满。他们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十分敏感,总认为周围的人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故意挑毛病,对来自老师的批评、亲友的教育熟视无睹,常以“不听话”、“顶嘴”等形式表现出来。

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

1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它对个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人格的完善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为此,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留守儿童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呵护。他们内心其实强烈地渴望父母能在其身边。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心灵上的安抚。当看到身边的一些小伙伴(非留守儿童)有父母照顾时,这种感情尤为强烈,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对方作比较,认为自己是无人照管的“野孩子”,或是父母不要自己了,所以很难获得自我认同感,容易形成对自我偏低的肯定。这样容易产生焦虑、恐惧,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感,时间一久,孩子容易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暴躁、易怒等性格缺陷。

2“隔代教育”效果不佳。

留守儿童大都由祖辈代为管教。首先。祖父母年事已高,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满足他们的生活上的需求,很难对孩子的学习、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加以关注,加上还要完成繁重的农业劳动,承担琐碎的家务,这使得他们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素质低下,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教育后代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使孩子信服,容易产生隔膜。再次,隔代监护人容易对孩子溺爱,听之任之,致使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了自私自利、不服管教、不守规矩的坏习气。最后,一些监护人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教导孩子,只要孩子不听话就拳脚相加。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严重的会使孩子形成扭曲的人格,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足。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思想教育的基地,它对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起关键作用。然而,当下许多农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轻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仅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品质的优劣,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另外。一些学校在提高儿童思想道德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误区,认为思想道德的提高就是上好思想品德课,不打架、不闹事,在校能服从老师的管教,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却很少重视,这种认知阻碍了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中的发展。

4教师关怀不够。

教师由于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面面俱到,把注意力投放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保证升学率,会给那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儿童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样,会使留守儿童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当教师对学生产生了较高的期望时。会更多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学生也会因教师的所作所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因此,他们会力求上进,表现出色。反之则不然。所以,教师应适当地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他们的心理落差。

5网络的不良影响。

网络会直接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感的弱化。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匿名性和隐秘性,因此,网上行为也就没有了顾及和约束。上网者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的被压抑的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很多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说谎和说脏话是很

正常的事。

四、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教养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呵护,不是代理家长所能给予的,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塑造子女的优良品质,完善其人格,而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因为观念上的偏差,忽视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努力赚钱,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殊不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转变这种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物质需求上。如条件允许,家长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此外。家长应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若遇到孩子不听话、不服从管教的情况,不能采取“皮鞭教育”、“棍棒教育”,应采取说理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于日后改正。

2加强学校的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质。

首先,进一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以开展摸底工作,准确、有效地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实行跟踪管理,并根据这些资料建立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档案,以便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爱国精神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最后,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教师的师德修养、文化素质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要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校应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对其进行有关的沟通技巧、倾听技能和心理辅导的培训,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加大对网络的监督力度,联合社会各界帮助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综合整治农村学校周围的网吧,为未成年人开设绿色网吧,为其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要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不仅要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还要送教育下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组织广大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下乡实践,让他们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对其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最后,要充分调动当地妇联和工委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正确引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留守儿童充分体验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儿童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