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

2009-09-14李永明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信息化评价教育

李永明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措施,并指出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状对策教师素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反思

1成就与感受

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探索如雨后春笋。最大的成就: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艰难而迅速成长。

2瓶颈与误区

瓶颈:传统教育观念与现行教育评价——管理体制的束缚。

误区:从上到下政策导向中的误区,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师培训体制的误区。学校之间互不通气,资源难以共享,网站和资源的建设大而全,优秀教师疲于奔命。

教育理论上也存在着不少误导,比如建构主义满天飞。建构主义恐怕是在教育技术界乃至中小学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相关的文章中几乎言必称“建构主义”,这是专家大力提倡的结果。在专家的大力提倡下,建构主义创造了一个理论的“神话”:建构主义是最完美的教育理论。

大卫·依斯曼,英国著名的独立师资培训专家和作家,专门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工作。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超过30个国家作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题的讲座和培训。著作包括:《互联网:教师的教学资源库》、《互联网和英语教学》等,他在考察广东教育时撰写的报告主要内容:

1)硬件的配备相当出色,上网快速可靠,学校具备大量的软件;2)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技术的热情和意愿值得肯定;3)教师都接受过IT培训,但仅集中于技术而非教学,大部分的培训似乎是技术导向的,就像进行“Word培训”而非进行“运用Word创造与学生互动工作表”一样;4)许多学校过分关注互联网的非安全因素,转而纷纷开发内部互联网,仿照英国某些机构的“围墙花园”模式。

他的报告比较中肯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我认为目前在四个方面存在问题:1)软件:所用软件不少,但缺乏一个归纳出来的标准,仅仅是现存教科书的多媒体化的版本;2)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几乎没有。资源的共享并没有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从而导致重复性的工作;3)很多人知道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就互联网而言,多数人被教导进行广义“搜索”,而非通过与学科教学有关的门户站点或目录进行搜索。4)相当多的教师,虽然专业能力很强,却面临着方法论和教学法的难题。例如:如何在满足学生兴趣和达到考试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出路

在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开始把教育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究竟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其主要标志又有哪些?教育信息化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这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并导致十分紧缺的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

当前迫切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可操作、可检测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我认为,其内在结构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从上到下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教育管理网络数据库系统,实现教育系统的无纸化办公,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科学化水平与效率。

3)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4)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并培养出一批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队伍。

5)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创造网络化的教育学习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师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6)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构建出一整套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远程化的教育评价与管理新模式,把提高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7)实现师资培训信息化。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

8)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

以上这八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新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这场竞争的重点从根本上改变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评价体系和竞赛规则:1)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投资效益的竞争;2)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3)从教师闭门设计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探索创造新型学习模式;4)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校际联盟。

这些变化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师资培训乃至区域教育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相应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中,体制创新比设施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

三、创造高水平高绩效的教师学习与发展新模式

1数字化环境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v),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能力。

第三层次:培养和提高信息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2培养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是教师教育的必修课

1)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教师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著名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在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2)提高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3)学会协作学习,善于进行网络交流与求师。4)学会反思性学习,培养自我评价与管理能力。5)关键: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创新,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的快速发展,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

猜你喜欢

信息化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