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及其阶段研究述评

2009-09-14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滕 竞

摘要: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特指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社会转型过程。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当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的主要有“二阶段”、“三阶段”及“四阶段”三种观点。在辨析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1992年~2003年,2003年至今这三个阶段较为妥当。

关键词:社会转型我国当代社会转型阶段

一、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

“社会转型”一词源于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是英文Social Transformation的中文释义。西方社会学家借用此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或演化)意义的转换和性变,通常指传统的原型社会的规范结构向“发展逻辑”(developmental logic)的更高层次的演化。由此可见,社会学更侧重于把“社会转型”的内涵定义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范型社会结构的转换”。

随着全球性改革浪潮的推动,“社会转型”这个新范畴已渐渐被人们所认同,但在具体理解时,许多学者常常会把“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历史转折”等概念作同义语使用。但我们认为,虽然这几个概念意思接近,但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社会转型”与“历史转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否认,“社会转型”有着客观的历史发展前提,它与“历史转折”相联系。“历史转折”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渐进性中断,是社会存在深层结构的客观变动趋势。“社会转型”的范畴要大于“历史转折”的范畴,只有代表着历史转折性质的社会转变才是社会转型,否则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革”或“社会震荡”。

其次,“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变迁”指发生在同一社会形态或同一生产方式内的社会积累性渐变或者突变。这种变化可能是突发的、急剧的,也可能是演进的、缓慢的,但实质上都没有与传统的制度决裂,只是在已有的社会制度、模式框架内的变化。“社会转型”是社会模式和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中断”或“飞跃”,它更侧重把变化解释为社会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的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变。如果说“社会变迁”着意于“流变”的特征,“社会转型”则着意于“转变”的性质。从整体来说,中国社会在过去的百年,特别是近三十年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对于这样的巨变,我们是很难用三言两语就能作一个完整而周详的叙述的。但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观念模型来把握这一变化,即这一变化是从“传统”而转向“现代”的,也即“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在谈“社会转型”的时候,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避免用两分法来思考问题,即认为我国已经从传统社会走出来,跨入了现代社会。实际上,社会转型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现代化”不是一二十年就可以完全实现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巨大的发展连续体。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倾向于将“社会转型”的内涵定义为: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二)我国当代社会转型

对于世界不同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一个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过程。普遍性体现在世界各国几乎都要走“转型”之路,只是时间早晚不同;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内外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各国的社会转型之路又表现出其特殊性,所选择的道路和模式各有各的特色。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社会就把“转型”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经过漫长的摸索和实践,找到正确的社会转型的道路和模式,可以说是历经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磨难的。社会转型对我国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转型”是指1840年洋务运动以来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直至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发展变迁与转型的历史过程,狭义上“社会转型”特指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社会转型过程。广义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840年至1949年是第一阶段,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选择了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几番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也没能最终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面貌,以及被列强入侵的局面。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开始觉醒,向社会主义找寻救国之路。

从1949至1978年是第二阶段。在建国后的这三十年间,由于缺乏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权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这一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分配上的“大锅饭”局面,使个人和社会日益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痛定思痛,我国开始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

从1978年代末至今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第三阶段。从社会转型的整体历史进程来说,这场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持下,我国开始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变,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

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狭义的“社会转型”)特指广义的“社会转型”中的第三阶段,即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社会转型过程。目前,我国理论界针对“社会转型”的内涵、特点,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而展开的。这场转型是指从新时期改革开放开始,以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突出标志,广泛而深刻地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其实质是两步并一步走,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同时又向信息社会文明的转变。

二、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这场社会转型给我国带来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这些变化是杂乱无章和错综复杂的。实际上,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历经30年的历史跃迁,呈现出了渐进式发展的阶段。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的主要有“二阶段说”、“三阶段说”及“四阶段说”三种观点。

主张二阶段说的学者认为,我国30年的社会转型大体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即前15年(1978-1992年)和后15年(1992-2008年)。前15年中,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序幕,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到来。会议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并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南巡讲话”标志着社会转型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南巡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并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有学者从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历程出发,在参考科勒德克对其他国家社会转型历程分析的基础上,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旧体制解体、新体制酝酿建构阶段;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是新旧体制交替专柜阶段;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是实施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人们对教条主义、平均主义中解放出来。个性和个人利益得到承认与尊重。在第二阶段中。随着由前一阶段激发出来的人们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欲望的不断增强,从特殊的原始积累中发展起来的私营和民营经济迅速壮大,从而改变了原先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新经济制度。在第三阶段里,由于经济高度繁荣和新旧体制的转轨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涌现出来,大量的社会现实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转型所走过的历程,理性地看清转型中出现的问题。重新选择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从过去只讲增长速度、只讲效率优先转移到讲社会公正平等、讲共同富裕上来。

纵观历史发展,30年来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历届党的三中全会上作出的。众所周知,社会转型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展开的,我国经济体制领域的转型与社会转型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从30年七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和关键词的更迭中,找寻我国的社会转型逐步演进和探索的路径。有学者对30年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将社会转型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部署。这一阶段改革的任务是拨乱反正,回归人性,回归民主法治,回归市场经济。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这次会议还标志着改革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进入到第二阶段,即展开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将十四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以具体化,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即企业改革、市场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等。这次会议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便向着纵深发展。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标志着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进入到第四阶段,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国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此全面展开了。

目前学界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阶段的三种划分的观点都有其道理,它们都重视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事实,客观地描述了这段宏伟的历史变迁。所不同的只是有的学者更为重视从史学(更为确切地说是从党史学)角度来划分阶段,有的学者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来对这段历史进行划分。这几种划分都有各自的好处,比如:“二阶段”划分法以90年代初期为界限,把30年的转型历程分为前后15年,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三阶段”的划分法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道出了不同阶段比较本质的属性,从体制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社会转型的阶段特点;“四阶段”划分法使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非常具体感性地把当年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笔者在分析思考这几种阶段划分的基础上,认为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较为妥当。

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第一阶段的开端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这次会议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被誉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

正如持“二阶段”、“三阶段”和“四阶段”的划分观点所表述的一样,目前对于第二阶段的时间划分有一定争议。如持“四阶段”划分观点的学者认为应把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为第二阶段的起始点,而持“二阶段”和“三阶段”划分观点的学者一致认为将1992年作为第二阶段的起始年更为合适。在这里,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首先,从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间是一个连贯的发展整体,是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启动和初步展开阶段。尽管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构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但我国的经济真正腾飞和跨越式发展则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开始的。1989年之后计划经济有了回潮的趋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于1992年以“南巡讲话”扭转了乾坤,并大声疾呼要以端正市场经济为改革的大放向。这次南方谈话带来了一次较大的思想解放。当年召开的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由此之后,中国的经济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往无前地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其次,由于经济的高度繁荣发展,许多社会问题的集体“亮相”是在90年代以后。尽管80年代中期以后,在双轨制的影响下,贪污、官僚等社会不和谐因素已经出现,但它只是支流,不是主流。而历史发展到90年代初期以后,即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以后,人们在享受着财富急剧增长的喜悦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以交换为基础的诚信的缺乏,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社会不公的现象逐渐扩散到住房、医疗、教育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具有开启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

对于第三阶段开始于2003年十六大的观点,目前也基本无争议。这一阶段从2003年十六大召开开始,至今还未结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在市场化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以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2003年十六大;第三阶段从2003年十六大召开至今。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