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2009-09-14于家明任翠霞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清政府

于家明 任翠霞

摘要: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因为战略判断失误、吏治及军队腐败、派系争斗内耗等原因而战败。甲午海战对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和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启示

1引言

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结束,清政府之后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政府从此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清朝政府则因军事的溃败在政治、经济上损失惨重,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甲午海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进程,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很是值得思考。史学家唐德刚曾经说过,甲午战争是千百次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该胜的没胜,不该胜的反倒胜了。(唐德刚,1998:189-190)很多人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国力、经济力和军事力的差距,但实际原因远比这复杂得多,本文将主要从军事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2慈禧及其满清权贵的战略判断失误

19世纪70-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蓬勃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新东西,如现代热兵器、轮船、电报等,当时清王朝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比较好,清王朝大多数人也是感觉良好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同光中兴”。这短暂的和平对当时的统治者慈禧权力集团制造了某种假象,而慈禧和她的满清权贵从经历和学识方面都无法透过假象看清世界的大局。在各国进取心如此之强的19世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慈禧权力集团没有看清这一点。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国内。即防范汉人造反上面。基于这一点,其军队建设的方向更多的是建设一支看家护院,镇压暴乱的内向型军队,而抵御外来入侵之敌的功能却被忽略了。慈禧及其满清政府虽然录用汉人为官,但对他们并不完全放心,就连对维护其统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湘、淮两军亦是如此。在剿灭了太平军和捻军后,由于担心清廷的猜忌,曾国藩刻意肢解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虽得以保留,其权力却受到极大限制。正因为如此,那些由湘淮旧军改编的防军和练军在甲午战争中打不过日本的近代陆军是一件难以接受但却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能算是地方保安部队而不是专业的国防军。战略上的判断失误导致战争前五年内北洋舰队经费短缺,没有新战舰加入,就连旧战舰的维护也出现问题。清政府的海军虽然在规模上号称世界第八,比排在第十一位的日本排名靠前,但当时的技术发展速度不容小觑。清政府拥有亚洲最大的铁甲战船镇远号和定远号,其主炮的口径也比日本战舰要粗。但其技术却比日舰落后好几年。清政府的大炮每五分钟打一炮。而日本的大炮每一分钟打五炮。不仅如此,日本的战船航速比清朝战船快很多,北洋水师的战船每小时航行15-18海里,而日本战船则为23海里,其冲锋、撤退和躲避的生存能力要强于后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是导致海军战败的主要原因,而其挪用军费的则是出于对当时世界大势判断的失误和对汉人的防范。

3腐败是造成战败的重要因素

清朝晚期腐败盛行,其军队亦是上下贪污成风。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者则但以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莫里循,1998)北洋的军需事务都是肥差,军需官员以次充好,甚至用假货来替代真货,海军在战争中为此吃了大苦头。经这些贪官买人的炮弹很多里面填充的是泥沙和煤灰,根本不是炸药。(臧丕文,2008:27)当时日本的战舰更多地采用了威力巨大的开花弹,而北洋水师用得极少。设想如果当时击中日本指挥舰的炮弹不是哑弹或是训练弹而是一枚开花弹,战争的进程可能由此而改变。清政府驻平壤的统帅叶志超平时作威作福,在与来犯日军经过小规模战斗并且日军几乎弹尽粮绝的时候弃城逃跑,日军不但由此获得了补给,而且助长了日军的野心。叶志超和方伯谦等军官的逃跑政策给海军造成了几乎灭顶之灾,日军在占领旅顺的炮台后对港内的军舰开炮,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4孤军奋战,缺乏支援

清政府的封疆大吏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国家的利益在于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便被远远抛在一边。由李鸿章的淮军为主组成的北洋舰队和由曾国藩、左宗棠湘军组成的南洋舰队组成了清政府海军的绝对主力。两个派系之间明争暗斗,结下了很多矛盾。就在甲午海战前不久,冯子才率领湘军和法国在镇南关发生了小规模战斗并取得了胜利,左宗棠也收复了新疆。当时的北洋舰队为保存实力,没有派军队增援,只作壁上观。因此,在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进行生死决战的时候,湘军控制的南洋舰队同样作壁上观,使得北洋舰队孤军作战,无法和南洋舰队对日舰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日本举全国之力入侵,中国以北洋一隅之力反击,强弱态势不难判断。清政府的用兵体制上出了很大问题,系统不一,四分五裂,无法形成合力。战事吃紧时,湘军首领刘坤一奉召驰援,却在天津一带盘亘数月,不与敌人作战,当时内耗的情况可见一斑。

5军纪废弛,兵无斗志

方伯谦和叶志超是当时军队中腐化堕落胆小如鼠的一部分高级将领的代表。这部分军官贪得无厌。胆略和指挥水平却是一般。上行下仿,当时清军的军纪废弛,士兵平时骄纵蛮横,训练敷衍了事。北洋的水兵竟在舰炮上晾晒衣裤,并离船嬉戏。以致丁汝昌的命令自始至终无法全部得到贯彻落实。“丁欲左者,若辈共右之,欲右者,即共左之。视军令如儿戏”(邓立勋,2005:110)。更有甚者,士兵训练中不住重新式枪械射击要领的训练和掌握,使用洋枪的姿势竟与鸟枪类似。19世纪60年代,一个英国军官来访问,在他的眼里,淮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奇怪: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他推断这可能是放惯了手铳、鸟铳的原因。过了30余年,洋枪已经从前装变成更现代的后膛枪,而且中国军队也大体跟上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用后膛枪武装起来。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进步得有限。清兵从平壤一直退到山海关,清政府经营多年的旅顺海军基地守不了半个月,丢弃的武器像山一样。威海的海军基地周围,门户洞开,任由日本人登陆。当时日本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评价是,每仗士兵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清军的训练指挥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6甲午海战战败的启示

甲午海战战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一个国家的领导集体要有超前的全球战略眼光,要通观全局,不要计较一时的得与失。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建设一只强大的海空军队是国情的需要。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海空军的重视也正是其大谋略的体现。只有海空军和国家实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东海和南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而这一天到来之前,最好的策略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其次,腐败是关系一个政体存亡的大问题,必须重手惩治。近年来中央对腐败加大了惩治的力度,对部队当中的腐败问题也给予了更多关注。2009年部队调整了工资,是制止腐败的又一重要举措。最后,部队的训练要真抓实干,从实际出发,避免把演习变成“演戏”。掩耳盗铃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对部队中作假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7结语

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0余年了,那段历史对中国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设想如果当时战败的一方是日本,1931年就不会发生日本侵华的战争了。可历史就是历史,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要以史为鉴,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了。当今的世界风云变换,中国今后的历史上也许不会再发生外敌大规模从陆地入侵的情况,可小规模的战争可能仍然无法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准备,不去侵略他人,但也要防范他人入侵我们。

猜你喜欢

甲午海战北洋清政府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甲午海战纪念馆主体雕塑的创意与艺术处理
北洋六镇
海军召开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学术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