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9-09-14杨小卫
杨小卫
摘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诗词这一蕴涵着作者真情实感的载体为我们情感教育的目标服务,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体验情感之美,养成纯真崇高的情感;使教育在爱的情感中升华。
关键词:古典诗词审美伦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生命的标志之一。“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运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在持续的高质量的情感熏陶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
如果说情感教育是目标,优秀的古典诗词就是载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诗词这一蕴涵着作者真情实感的载体为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探寻情感之美。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体验情感之美,在情感的愉悦与满足中心灵受到净化。
一、品味爱情为主题的诗词中体现的人间真情
爱情是诗词永恒的主题,爱情是穿越时空渗透灵魂的情感。“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期,待的是两情相悦,天长地久。《上邪》中:“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歌颂的是海枯石烂、坚贞不渝的爱情。“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中的情人,心有灵犀,爱情缠绵悱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一词写尽了千古风流的苏东坡与爱妻王氏幽明永隔的悲伤。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二、挖掘写景状物诗词中移植的情感
古典诗词的自然风物之美折射出了诗词作者高尚的情趣。诗词作者运用移情手法,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留恋之情溶于湖光山色之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清辉万里的月光不仅将宇宙万物融化为玲珑剔透的一体,而且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因为月光的皎洁透明而最大程度地消解了男女之间通常会产生的浮情色欲。从而使男女之情浸泡在纯洁透明的月色中而别具一种圣洁性。
李白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而且她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赊月色”描绘人与自然有了的亲密互动——娓娓对话,十分亲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月下的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体悟情理交融诗词中蕴含生命真谛的情感美
诗词总是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诗人的人生遭际对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体悟情理交融诗词中渗透生命真谛的情感美要联系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遭际进行解读。
读曹操的诗。令人感觉到一股悲壮。
曹操是一位具有博大襟怀和雄伟气魄的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写作《步出厦门行》组诗时,已年过半百,但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感慨衰老,忧虑死亡。他关注的仍然是世道的治乱、国势的兴衰,仍然一心以建立不朽之功业为己任。“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慷慨”之词,抒发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创业者的伟大情怀: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读李白的诗,强烈感受到李白的纯净、率真、飘逸、洒脱。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写出了诗人的开朗与豁达,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且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
读李清照的词,我们感觉到词就像她为了抒发情感而谱写的抒情曲,用哀婉动人的旋律奏出了时代丧乱之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白,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用比兴的手法把自己的人生遭际、爱国情怀外化到客观事物上面,组成了一组忧国忧时的意象,集中体现了自己飘零的感受和盼望抗敌,打败敌人的希望。“满地黄花”,这不是作者处境的简单再现,而包含了山河破碎的深刻象征;“如今有谁堪摘?”也并不全是作者哀叹丈夫去逝和青春年华的消失,而寄托了作者盼望有人起来领导抗敌,收复国土的美好情致。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能得到明确的回答。皇室衰微,奸臣当道,即使有几个爱国将领舍身忘死抗敌,但在反动势力和卖国贼的掣肘下,也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敌人的“晚来风急”。严酷的现实不可能满足作者的希望,于是,只好化成了“怎一个愁字了得”。
总之,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教师应通过古典诗词的审美化教学,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纯真崇高的情感,使教育在爱的情感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