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代替《京都议定书》三大阵营角力哥本哈根

2009-09-14漆菲

博客天下 2009年24期
关键词:哥本哈根法案气候变化

文/漆菲 等

谁来代替《京都议定书》三大阵营角力哥本哈根

文/漆菲 等

大地崩裂、海啸汹涌……好莱坞电影《2012》呈现的末日地球让人不寒而栗。2012年,玛雅人预言中的世界末日或许不会来到,但这一年,《京都议定书》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谁来接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7日在童话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揭幕。与以往各次气候会议相比,这次气候大会吸引了最多的关注,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与其说对环境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讨论是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焦点,不如说这背后各国之间的博弈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仍然就关键议题争论不休。

表面上各国是就温室气体排放量讨价还价,但实际上却是全球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影响长远国际权力转移的问题。

发达国家“暗战”发展中国家

根据2007年底的“巴厘路线图”,本次哥本哈根大会探讨的未来新的气候协议应包括的两大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2至2020年,又称中期减排目标)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

而在减排目标这一谈判焦点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而发达国家极力减轻甚至推卸自身的减排责任,目前只有挪威承诺减排40%。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将提高本国减排承诺作为向别国施压、争取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的一种手段。

新闻提示

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重点讨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所以,对于会议能否形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分析人士仍然显得不太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发达国家的承诺表现是“留有余地的”,比如美国将基准年从1990年变为2005年,并且允许20亿吨的非实质减排抵消额度;另外,发达国家的承诺讲条件,比如欧盟30%的减排目标就是以哥本哈根达成国际协议为前提。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还试图更改《京都议定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具体量化减排义务的规定,试图抹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混为一谈,迫使部分“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也承担起量化的减排义务。

法新社报道说,欧盟认为中国必须在气候变化上展示领导者角色,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说,“没有中国担任领导角色并承担义务,我们不能解决人类气候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排放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如果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在维持正常经济增速下无力承担的减排重任,那就等于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这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为2吨,而美国是20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的加剧。1/3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没用上电。眼看着西方因高碳饮食而发胖,如今印度却被要求减肥。

中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代表吕学都认为,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而言,“发达国家叫做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叫做减排行动。这两个如果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是自主行动,而且是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能力建设作为条件的。”

美欧“暗战”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对减排目标也莫衷一是。欧盟作为气候谈判的发起者,始终希望扮演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者,希望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建立一个类似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协议,来约束各国拟定减排时间表,以此来实现最后的减排目标。

欧盟对美国实行的单方面以自愿为基础而不是以有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为基础的国内减排规则表示不满。

法国环境部长让-路易·博洛公开批评美国是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

欧盟给钱不积极

哥本哈根大会探讨的未来新的气候协议应包括的另一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可持续的实施,就发达国家履行公约所规定的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技术并提供资金支持做出具体安排。

一些发展中国家提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应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由此估算,单是美国就要拿出超过1400亿美元。美国官员表示这一提议是不切实际的。欧盟预计,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约1646亿美元)。

然而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就如何筹措这笔巨资拿出具体的策略,甚至尚未就出资国的名单以及出资份额达成一致意见。

英国《卫报》报道说,双方在新的资金支持规模上的立场近乎不可调和,发展中经济体要求在2020年之前每年得到4000亿美元,而发达经济体只同意付出1000亿欧元。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说,哥本哈根会议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发达国家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金,以帮助它们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并获得控制排放所需的技术。负责此次气候会议的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说,“财政方面的决定”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迄今为止,欧盟既没有确定具体的援助金额,也没有确定各成员国的具体出资比例。

英国《卫报》一篇题为《欧盟的气候变化资金援助立场受到指责》的报道指出,一份机密文件显示,欧盟希望使用现有的海外援助资金来帮助穷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并不打算新增资金。这份文件曝光了欧盟气候谈判团的资金援助立场,使欧盟面临“给全球气候谈判增加障碍”的指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指出,欧盟此前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是“别人不干,我也干”,但是现在欧盟在资金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带有前提条件”,强调所有国家都要出钱,都要承担义务。

其他发达经济体对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问题所需的援助资金如何安排也尚不明朗。“我们需要数字,不只为了降低温度。哥本哈根会议需要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这件事现在就要开始做”,法国总统萨科齐说。

奥巴马被掣肘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公开表示,他将积极寻求使美国2020年的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但这仅相当于在国际社会公认的1990年基础上减排4%,与欧盟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的承诺差距很大。作为碳排放全球第一大国,美国的减排承诺与其身份地位相差甚远。

更重要也更让人担心的是,即使这个让很多人失望的减排目标,都不见得能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

今年6月,奥巴马力挺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美国众议院仅以7票的微弱优势勉强通过,但在参议院却遭遇了更大的阻力。

该法案的核心是限制碳排放量,主要方式是采取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通过设定碳排放上限,对美国的发电厂、炼油厂、化学公司等能源消费密集型企业进行碳排放限量管理。

美国各州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以加利福尼亚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州积极支持温室气体减排法案,但另一些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开采以及能源消费密集型企业的州则持坚决反对态度。

众议院法案的联合提案人之一、加州民主党人亨利·维克斯曼将该法案称为“为了我们的国家安全、为了我们的就业机会”的一次“历史性机遇”,能够“让我们再次引领国际社会潮流”。

共和党保守派则宣称,该法案将严重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不可接受。

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更扬言,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不是气候变化,而是气候政策。

参议院环境和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席芭芭拉·博克瑟不久前公开承认,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美国各界无法就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也表示,民主党人将在参议院通过医改和金融改革法案之后,于明年春季推动表决《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国国会明年将进行中期选举,因而反对法案的参议员更不可能轻易作出妥协。法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的前景不容乐观。

形成一个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

而陈迎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美国的立场,“美国能走多远,哥本哈根就可能走多远”。但是美国能走多远呢?陈迎说:“显然走不了多远”。如前所述,首先,美国提出的17%减排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其次,美国也要承担国会能不能批的风险,奥巴马只是把这个未批准的东西拿了出来。再加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期望值被不断调低。多方观点认为,会议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

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上个月建议,峰会应以达成一项政治协议为目标,而推迟约束性协定的缔约时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及亚太地区一些领导人均接受该提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表示,他赞成至多推迟6个月,到2010年年中的波恩会议上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但陈迎指出,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政治共识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宣言的话,这是不能接受的,无法向整个国际社会交代。她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和“巴厘路线图”的使命完全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它不能再是一个路线图了,一定要达成一个可操作性的框架,一些技术细节可以日后再往里面补充。

潘家华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未来做了分析,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以后的挑战会更严峻。如果会议达成一个框架性的政治协定,还有很多细节要在会议以后通过谈判加以明确,例如发达国家的量化中期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管理机制等。

潘家华还指出,对于2020年以后的减排承诺问题,中国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仅有减缓行动可能不足以满足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要求。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05 邮箱:luansusan_007@sina.com

猜你喜欢

哥本哈根法案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Industrial Revolution
哥本哈根缘何争当首座碳中和城市
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的立法与实践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
触感哥本哈根
日本强推新安保法案说明了什么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