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遗”,香饽饽有点烫手

2009-09-11

新民周刊 2009年35期
关键词:世遗武隆喀斯特

黄 祺

申遗狂潮

一如多年前北京“申奥”,如今最热门的话题是“申遗”。中国地大物博,让全国各地有了“申遗”资本,更加重要的是,一个景观一旦拥有世界遗产的称号,旅游价值就会立即水涨船高,这给景观所在地的政府提供了巨大的申遗动力。

2009年,湖南良山、贵州赤水、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联合组成庞大的“中国丹霞”申遗团队,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自然遗产申报。为此,六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申遗“运动”,在各个景区所在地政府网站上,申遗都是当地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申遗的准备工作,常常被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

而过往的几年中,著名的风景名胜长白山、青海湖、神农架、五大连池都曾着手准备申遗,连中国游客也不大熟悉的新疆野果林、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等“冷门”景区,也自信地开启了申遗程序。各地对申遗的热情,非常容易让人理解,看看九寨沟每年的旅游收入,就足以让人对获得“世遗”头衔心向往之。根据九寨沟县2007年上半年的旅游统计,2007年上半年旅游外汇收入近8000万元,国内旅游总收入7亿元。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第二年的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据统计,国内表达过申遗意愿和已经着手申遗的项目,多达200多项。有人把申遗看作一种新的风险投资——虽然申遗常常耗费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一旦申遗成功,一个地区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经济水源。

与“世遗”回报高预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已经获得“世遗”称号的贵州荔波县,却深感压力和委屈,这个贫困县因申遗和维护“世遗”环境,不得不负债2亿多元。

2007年,重庆武隆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三处景观,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统一名号,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中的“新秀”,贵州一个落后的县城荔波,也因此声名鹊起。但近日,媒体报道荔波县自曝,为了申遗,荔波投入大量资金对县城及保护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其中包括在保护区内退耕还林、还草、还原生态,迁移保护区内居民:撤除保护区内4个梯级发电站,关闭9个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为此,从2006年开始,荔波县直接投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及整治经费5.47亿元,关闭或撤除煤矿、冶炼和电力等企业年减少税费收入1500万元。对于一个长年依靠财政扶持的贫困县,“世遗”投资让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到2008年底,荔波县向银行贷款1.7亿元,另外尚欠施工单位工程款8000多万元。

坐江山难

“世遗”江山难打,更难坐。

在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前,国内许多风景区的开发,并不是围绕“保护”,或者说,“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游客流失,而不是留给后人。所以,在很多景区申请“世遗”的过程中,大笔资金都投入到拆除景区内修建的旅游设施上。云南石林是开发很早的一处风景区,为了参与“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从2005年起,景区内开始拆除各种“有碍观瞻”的建筑物。

但是,世界遗产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开发旅游,是“世遗”所在地政府最直接的期待,所以,怎样一边开发旅游,一边坐稳“世遗”江山,成为了两难的问题。

国内有多处“世遗”项目,曾因违反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差点坐不稳“世遗”江山。影响最大的是张家界景区被黄牌警告事件。1998年,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收到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的警告,原因是景区内建起了大量游览设施和建筑,影响了自然景观。此时,距离武陵源获得“世遗”称号仅仅6年。为了“摘帽”,当地花费10亿元拆除违规建筑。

尽管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已经24年,并已拥有38处世界遗产,但怎样在经营的同时保护好世界遗产,还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

不过,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张捷教授认为,那种认为“旅游开发对遗产必然带来破坏”的观念,也是不正确的,通过科学的开发,“世遗”不仅能让当代人享用,更能增加保护的科学性和经济可行性,从而也能完整地留给后人。“应该说‘不适宜的旅游开发会对遗产带来破坏。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如果有特殊性,就是要重视科学保护,重视科学管理,重视‘遗产标的的保护和管理。”

张捷长期研究九寨沟的旅游开发,他认为,九寨沟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范例。九寨沟一直是国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几年前,九寨沟景区开始限制每天游客的数量,为了尽可能减小游客带来的污染,九寨沟实行所有游客“沟内游,沟外住”的模式,并且给沟内游客提供午餐集中服务,这个措施可以达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新“世遗”的难题

怎样坐稳世遗江山,是摆在新的世界遗产项目经营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问题。

申遗成功的喜讯让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三地欢呼雀跃,但接下来如何开发和保护,却没有更多的经验可循。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开发旅游是最实际的期待,要开发旅游,最要紧的是让外界知晓喀斯特景区的旅游价值。在“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中,除了云南石林早已美名远扬,其他两处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当地政府在获得“世遗”称号后,把对外宣传放在了工作首位。

重庆武隆县旅游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投下上千万元的广告,一年多来在全国40多座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武隆喀斯特风光。一系列宣传果然获得明显的效果,这位负责人说,2007年,武隆全年游客量164万,2008年220万,而2009年仅上半年,就已经达到233万。

今年6月初,武隆发生震惊全国的滑坡事件,虽然滑坡地点距离景区100多公里,完全没有影响喀斯特景区的交通和旅游安全,但为了不影响旅游发展,旅游主管部门还是展开了“危机公关”,第一时间邀请各地旅行社负责人到当地考察旅游环境。

武隆旅游部门认为,武隆的旅游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人满为患”还不会是很快将出现的问题。尽管如此,相关机构已经意识到可能出现的游客增加对景区带来的影响,一部《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将于年内出台,在公示的草案中,有一条规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及游客容量。”不过,对于武隆喀斯特世界遗产景区游客容量究竟是多少,旅游部门尚不能给出具体的数据。

世界自然遗产,多为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标本,该把旅游开发定位在怎样的形式,决定了旅游对于景观的影响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西班牙FUDE旅游公司策划专家路易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他对“中国南方喀斯特”旅游开发的建议;“旅游的形式应当是徒步为主的生态游,而不是观光游。因此,大型建筑物都不应当出现在保护区内,但是每200米左右可以设立一些游人徒步休息点。这样,徒步者既可以休息,也能在此静心欣赏喀斯特的美丽。”

由于知名度有限,现在,游客还可以在武隆享受静谧的喀斯特之美,但对于当地旅游部门来说,盼望的是更多的游客。“我们武隆瞎斯特景区有多种形态的旅游资源,旅游形式也是立体的,可以通过分流游客的方式,接待更多的旅行者。”武隆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像芙蓉江、芙蓉洞、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这样已经成熟的旅游项目,适合一般的观光游客,而后坪天坑群这样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区域,只能是职业探险者才敢涉足。事实上,武隆已经举办了6届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在户外运动圈内名声大噪。

不过,有了之前“世遗”被亮“黄牌”的警示,喀斯特旅游开发者已经提高了警觉。“比如我们的芙蓉洞内,所有的灯光都是感应的,导游带着游客到达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灯才会亮,游客一走,灯就灭了。目的就是尽量减少灯光对洞内奇观的破坏。”

当地旅游部门也承认,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科学和专业的力量。而对于像武隆这样经济并不发达的县城来说,专业团队和智囊,是旅游开发中急需的资源。世界自然遗产常常地处偏远或者不发达地区,许多“世遗”项目的经营开发,都有着类似武隆的困惑,“世遗”虽然是个香饽饽,但对于这些所属地来说,捧在手里却是有点烫手。

猜你喜欢

世遗武隆喀斯特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世遗里的非遗:同里“剪南春”掌门人的艺术人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西班牙之光” 马德里旁的世遗小镇托莱多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