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

2009-09-10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36期
关键词:从政者温家宝水灾

别太苛求马英九

在“褒温贬马”的同时,也要谨记,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和体制,对两人构成不同的制约

蔡子强

过去两个星期,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拿海峡两岸的两位领袖——温家宝和马英九在四川大地震及莫拉克风灾中的表现,作个比较。评论往往指出:

一、川震中后仅仅一个多小时,温家宝便已经坐在飞往灾区的专机上;而相反马英九却待了超过24小时。温比马反应迅速。

二、川震后翌日,温家宝向前往灾区的登机部队发出指示,果断调动军队救灾;而相反,马英九却被责难,统领20多万军队,却没有第一时间运用这个资源。温比马决策果断。

三、川震中,温家宝说了很多激动人心的话,为国民疗伤;而相反,马英九和其团队,却被整理出“官员勘灾傻瓜语录”。温比马体恤民情。

不过,这里我却也想指出,在“褒温贬马”的同时,我们也要谨记,除了人品素质和领导风格等这些个人化因素之外,两次天灾中,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以及体制因素,其实对两人构成了不同的制约,这对于解释两地景况的不同,相当重要。

首先,在台湾和香港这类享有高度新闻自由的社会,我们常常听到“传媒治港/台”这类按语,意思是指政府的决策,往往深受传媒的影响,传媒报道新闻时的角度,往往会决定民间情绪的走向。

举个例,在8月8日即水灾事发当日,民众排山倒海般致电电视台控诉灾情,电视台察觉情况不妙,以电话请出了灾情严重的屏东县长曹启鸿对质,曹为了开脱,在电视上公开向“内政部长”廖了以求援;而廖得悉后为免陷于被动,又回电电视台的灾情专线,说明灾情,形成县长、“部长”隔空出招的奇景。

在这类社会,传媒习惯了挑剔政府的施政和官员的失误,来鼓动群众情绪,以达到争取收视和销纸之目的。因此从政者往往慨叹:“就好比演戏,你反复努力排演,但导演却只要你‘NG那一次﹗”从政者出错的镜头,比起他们做得好的镜头,对嗜血如猎鹰的传媒,无疑更有吸引力,亦往往被无限放大。当我们耻笑诸如“官员勘灾傻瓜语录”的时候,也最好记得这一点。

这些现象及相应而来的巨大压力,在传媒与政府高度配合、讲求和谐社会的中国大陆,都是其官员所难以体会及理解的。

第二,今次水灾的重灾区,刚巧很多都是绿营的“根据地”。上届县长选举,马旋风如摧枯拉朽时,在屏东、高雄、台南、嘉义这4个县,民进党仍然保得住政权,“深绿”程度可想而知。这都增加了救灾的难度。

举个例,据报道,8月8日,当“行政院长”刘兆玄在应变中心听取简报时,听到灾情惨重的屏东县应撤离人数竟然只有21人时,便神色凝重地当场质疑:“这数字怎么来的?”属下赶紧解释,是由地方政府呈报上来的数据。稍晚赶来的马英九同样板着脸说,地方一开始请求台北支持和派出救灾车辆,但调派的军方车辆却受困于淹水地区,至后来才加派橡皮艇等救灾器具,马批评地方灾情研判明显有问题。

有没有为了政治目的而刻意隐瞒以致掣肘的,我不知道。但这种互相推诿、互扯对方后腿的情况,无疑一定对救灾有影响。

最后,水灾不同地震,就过程而言,地震于几秒钟内发生以致完成,震级和破坏力可以马上准确知道,领导人较易就灾情迅速作出判断;但相反,水灾发生过程较为绵长,气象专家亦坦言要准确预测短期降雨量十分之困难,所以,领导人在水灾初期蕴酿时,较易思想麻痹,到灾情一发不可收拾时,才猛然醒觉。

因此,大家固然应该赞赏温总理四川大地震时一个小时便动身起程,但当大家批评水灾前夕即8月7日,马英九跑去参加婚礼;又或者8月8 日“行政院秘书长”薛香川与家人吃饭庆祝父亲节,高官处事轻重不分时,也要问问自己,这可会是一种“事后孔明”式的批评呢﹖(不过,刘兆玄于8月11日,抽空走去染发、理发,却真的难以说得过去。)

所以当大家尝试对马英九今次水灾危机管理下断语前,亦最好记得他面对的局限。

猜你喜欢

从政者温家宝水灾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温家宝地质笔记》出版发行
慎独是“背阴面”的专用防腐剂
“三严三实”蕴含中华文化之精华
慎独是“背阴面”的专用防腐剂
菲律宾遭遇水灾
塞汉《草上风——也说〈论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