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二十年
2009-09-10李馨
李 馨
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个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授予的全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于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年、摄影术公布150周年之际,在北京首创。20年后,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与新中国60华诞、摄影术公布170周年,又如约相遇。
纵观这20年,金像奖始终与中国摄影艺术节相伴而行。1989年10月,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京拉开了序幕。如今,一年举办多次甚至一个月举办数次艺术节已不足为奇,但在20年前,在国内尚属首次的中国摄影艺术节,因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盛大,在当时创下了空前的反响。在那届持续了20多天的艺术节期间,中国摄影金像奖的颁发和展示,无疑是当时一大亮点。
据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老摄影家袁毅平回忆,当时中国电影家协会有“金鸡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有“梅花奖”,这两项都是中共中央批准的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在社会上已形成很大影响。于是,1988年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中国摄影金像奖,并于翌年的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进行颁奖。
一般影展影赛,以评作品为主,而金像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要表彰成绩卓著的优秀摄影家、全面衡量摄影家的宗旨,并将创作水准和个人修为作为评判标准。据袁老回忆,当时的比赛多是评独幅作品,看不出摄影师的整体水平。为了鼓励摄影家形成自己的风格,金像奖特别要求每人提交10幅作品。之外,还要求提交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文字作品。由此看出,早在金像奖设立之初,选拔专业人才、树立摄影界“德艺”楷模就已是宗旨。到2007年第七届金像奖时,评选规则中再次对金像奖“评人”的原则给予了明确和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参与金像奖的摄影人,无特殊情况时须经由其所在省摄影家协会报送,而很多省市摄协会对提交的作品和材料先行筛选一遍,有的省份还将报审的作品进行公开展览,欢迎大家提出改善建议。如此严格的前期把关,有力保证了金像奖的整体水平。
金像奖的评选一直以讨论、评议方式为主,并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作出调整,比如用评委打分制代替了最早的投仔评选等。 2009年第八届金像奖的评选,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每位评委通过“打分表”对申报作者进行作品、论文、思想品德、业绩四方面的评分,并且每份打分表都要求评委签名、留存,以备查询之需。本届评选还着重强调了评选的“复议”程序,极大地推进了评选的民主进程,最大限度保证了评选的公平、公正。
20年来,金像奖的完善与发展还可以从奖项设置的改变中得以明确体现:
设奖之初,仅有用于鼓励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金像奖”、用于鼓励组织工作突出的“开拓杯”和“金烛奖”,加上“金像奖提名奖”,总获奖名额为30人。
2001年,第五届金像奖在奖项设置上第一次作出了较大调整:在保持创作奖和组织工作奖两个常设奖项外,增设了成就奖、理论评论奖、教育工作奖、图片编辑奖。
2005年,《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出台,对举办全国性文艺奖项给以更为严格的控制,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性文艺奖项规定为13个,金像奖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第七届金像奖时,为了争取到更多奖项,中国摄影家协会经过仔细研究,根据摄影发展现状,对金像奖子项进行了调整,分为创作奖、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图书奖、终身成就奖,并在每个大类下又细分出艺术、纪实、商业、评论、史论、网络编辑等多个小类达93项。这一届获奖人数达45人。
2009年,金像奖仍沿用上期奖项设置,获奖名额扩为53人。
金像奖颁奖仪式“上星”直播,无疑是该奖项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07年9月28日晚,青海卫视对第七届金像奖颁奖晚会进行全程直播,使得金像奖第一次达到了同“金鸡奖”等一样的社会传播效果,金像奖获得者也第一次真正像明星一样面向整个社会、面向全国的观众。2009年,云南卫视再度现场直播第八届金像奖颁奖晚会,在明确“扩大摄影影响,塑造摄影明星”的主旨下,借助大理丰富的民族特色、突出颁奖各个环节的创意性表现,再次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传播效果,在摄影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时,无疑又将其社会影响力向前推进一大步。
从1989到2009,从第一届的84人申报,到现在的322人参评,走过20年的金像奖,见证了摄影界的人才辈出,见证了摄影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见证了摄影事业日益提高的社会影响力。它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摄影现状的良机,更担任起树立摄影标兵的重任。
金像之下,不乏走过20载的追随者,不乏三次夺冠的佼佼者,不乏锐意创新的探索者,不乏永不言败的坚持者……当不断发展的金像奖对摄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仍然会有无数的摄影人为其执著,因为它所树立的“德、艺”标准是摄影人锐意进取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