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泛80后”思想教育要点探析

2009-09-09陆健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群体思想

陆健文

摘要高校“泛80后”学生群体带有新时代的气息和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主动从积极的角度,客观实际地分析、把握他们的特点,定位准思想教育内容的大方向,变“掌控教育”为“鼓励引导教育”,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产生实效。

关键词高校泛80后思想政治教育要点

目前的高校本科在校生大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把这个群体统称为“泛80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获得和享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多元的经济文化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挑战。他们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一代,熟悉新兴时尚前沿文化,是流行文化的先锋,但是又在学校及家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由于拥有良好的经济及受教育条件,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习新事物能力很强,反应敏锐,性格独立,但是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在实践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泛80后”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及精神面貌呈现出他们那个时代的特征。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学生群体相比,“泛80后”群体表现得更有个性和更有主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来“较难掌控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泛80后”学生群体的特征,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点,才能在新形势下开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泛80后”群体特点分析

积极主动追求全面发展,但是有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泛8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总体上来看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取心强。但是,由于他们从小就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谦让。再加上如今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通常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的事情就是家庭的“中心工作”。这样的环境容易导致“泛8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学习生活中不善于协调合作。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每当遇到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集体观念相对于“泛70后”群体较为松散。这些性格上的弱点,大大局限了“泛80后”群体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利益选择相对理性,但是有时实用功利。传统的社会教育倡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国家奉献全部的光和热;和谐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泛80后”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建立了比较理性的利益选择观。“泛80后”群体对自己劳动的利益回报,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和慎重选择,对事情的判断和选择表现得相对理智。但是,对高校学生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容易使人偏颇地理解为以个人利益为上。“上大学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挣大钱过上好日子”的观念已经成了部分“泛80后”学生、家长、老师的“潜意识”,这种意识给学生群体带来急功近利的实用选择观。“泛80后”群体或者说是他们背后的父母,往往更多地是从直观实用的角度,以最少付出、最短时间、获取最高回报的计算方式去进行选择。他们忽略了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而这些正是实现个人远大理想,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即实现个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富于勇气和创新精神,但是有时不能客观公正评估自我。在改革开放、多元经济文化、高科技信息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泛80后”大学生群体如饥似渴地学习前沿科学及时尚文化,是接受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先锋群体。但是他们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究其根源在于对自我认知不够客观,自我定位不够准确。“泛80后”群体在没有充分认识和综合评估自我个性优缺点、专业学习目标以及职业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的、眼里看到的、耳边听到的,都是成功人士的光鲜生活,对成功背后的艰苦奋斗过程没有过多认识和探究。怀着美好的愿望他们自信凭着勇气和创新精神,自己就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就能闯荡出成功的人生之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泛80后”群体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按原来的既定方向前进,而是较为容易在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下改变和偏离航向,最终与成功擦肩而过。

高校“泛8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

“泛80后”群体是具有聪明、自信、创新、上进、自我、现实、耐受力弱等特点的复合体。要在有限的大学四年培养出可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充分结合专业教学培养要求,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进程,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及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抓住工作的要点,不至于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工作中。

准确把握“方向感”,使“形而上”的工作内容变成为具体对象“量身打造”。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引导“泛80后”大学生提升眼界,教育他们胸怀大志,使自身聪明、现实的“泛80后”特征转化为发展道路上的能量,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概念下规定的个人义务。工作中要去除一些幼稚化的教育方式,比如,不能简单地把爱国行为同早操式“看”升国旗和训导联系起来,也不可把“学雷锋”活动仅仅体现为组织学生上街理发和修单车。教育管理者抓具体工作时要有大的“方向感”,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工作,要使“形而上”的思想工作内容视具体对象之特征来“量身打造”。高校教育管理者要从具体实施的内容中把握准工作的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活动的要旨是干什么,意义在哪,不可出现“三月雷锋来,四月雷锋走”的现象,避免形式主义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积极上进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特点,将其充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泛80后”常常自认为看清和看破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其实对于一个基本上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本科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泛80后”的本质是自信、创新、负责任和自发上进的,如果被太多庸俗化的事物所污染,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方式和观点也会有变化。高校教育管理者一定要认清这个前提,决不可把“泛80后”视为我们工作的对立面,而要视为工作对象。“泛80后”讲实际的务实心态以及他们向往良好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愿望,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他们贪图享受和对社会没有责任心,一定要从上进、向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来看“泛80后”的其他积极面以及促使他们应当可以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之处,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如果说因为不同于我们管理者的观点而对“泛80后”群体强制批评,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也可能会使他们的思想反叛。这就不是“泛80后”有思想缺陷,而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概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者首先应以积极上进的角度看待和对待“泛80后”的本真之心,反思我们所做的工作对他们心灵是否真正给予了指导,同时我们要客观实际地分析他们的特点,摆正我们的心态并努力将他们的特点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也是针对高校“泛80后”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要点。

高校“泛80后”学生群体带有新时代的气息和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主动从积极的角度,客观实际地分析、把握他们的特点,定位准思想教育内容的大方向,变“掌控教育”为“鼓励引导教育”,使的思想教育工作对高校“泛80后”真正产生实效,培养出优秀全面的社会接班人。

猜你喜欢

管理者群体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