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凌勐老师《声声慢》词的教学

2009-09-09叶伟平

东坡赤壁诗词 2009年4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叶伟平

近日,在我们举行的全县古诗文优质课竞赛课堂上,凌勐老师执教了著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老师们课前担忧的“经典作品审美疲劳”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共鸣、愉悦的跋涉和不期的收获。原来,经典是可以重读的。凌老师以他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睿智深情的教学语言、从容大气的执教风格征服了现场所有听课师生。这堂课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品味到名作不朽的艺术魅力;一次又一次走进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次又一次插上思维的翅膀,一同享受着参与的艰辛、甜蜜和馈赠。

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它从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的具体操作,突现了新课程理念,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新变化,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质量。归结起来,达到了三个突破:

1、突破了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形成了新型课堂模式。

面对传统篇目,该课一改那种将浑然大成的文章肢解到支离破碎,把浓情洋溢的文章分析到索然无味的陈腐语文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坛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启示。比如组织学生将已经获知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交流,其中有李清照诗词名句的朗诵、推荐、赏析;有李清照生平资料的介绍:有研究观点的辩论;有李清照创作主张在词作中的鲜活体现;也有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这样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这堂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都令人赞赏。

2、突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醒了的孩子是自由、灵性而充满活力的。凌老师的这堂课更多的是在用思想上课,用思想去激活、唤醒学生对作品、对生命的感悟与理解,然后让他们在表达中塑自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比较赏析《声声慢》和《一剪梅》时,由于有了充分的有关作者身世的信息储备,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也就水到渠成。在对作品的精华进行鉴赏时,不拘泥于权威和成见,让学生以“我认为《声声慢》中‘______这一句写得好,好就好在‘________”的形式写一段赏析性文字,相互交流,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的最大化。

3、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意、能的培养为一炉。

这堂课及其教案设计中,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了诗人的情感,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要求:把词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出来,依托文本,结合背景,有效进行了词意的探究:挖掘和组合教学资源,选择凄婉的二胡演奏作背景音乐,营造了品词的氛围;尤其是借助《声声慢》一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整合诗歌意象,请同学们选取酒、雁、黄花、梧桐中的一个意象,谈象中之意。学生旁征博引,调动记忆存储,巧妙化用诗句,丰富自己的回答,教师适时“补充”和“点化”,呈现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强化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凌老师在这一课中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意象来把握词人的感情脉络,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精神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享受了一道哀愁的精神大餐。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汲取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文化精华,一方面又构建着自我的精神审美。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文学艺术熏染中,课堂不断丰富着年轻学子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大语文观背景下,这堂课及其教学设计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形式和内容、目标和手段、知识和能力、传承和创新诸方面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契合点,对于苦苦寻觅于语文教学中的同行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