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冲动

2009-09-09

南风窗 2009年18期
关键词:风电发电新能源

杨 军

出于误解、利益驱动或其它原因,几方力量正合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跃式”发展。从地方政府到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和某些投机者,人们对新能源产业参与的热情远远大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趋之若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GDP驱动。

金融危机影响日深,传统增长行业都灰头土脸,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及相关产业似乎也不足以启动经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近年迅速蹿红的新能源。新能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世界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进入寒冬,新能源却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对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似乎更加强烈。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无形束缚,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昂。眼看经济不断探底,各界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呼声日响。基金战略投资家、风险投资商、银行和大的企业财团等纷纷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对其大加赞美,预言其后的迅猛发展。各省、市政府陆续出台新能源规划,声明要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看上去,新能源产业俨然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但真的是这样吗?

种种迹象表明,出于误解、利益驱动或其它原因,几方力量正合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跃式”发展。从地方政府到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和某些投机者,人们对新能源产业参与的热情远远大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大家一起在把新能源产业吹成一个新的‘次贷泡沫。”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俊峰如此形容。

GDP驱动

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产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就有10个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江苏已出台了首个新能源地方规划:2009年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而2008年,江苏的新能源产业产值不过900亿元。上海、浙江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规划,列明未来新能源产值目标。在山东省的规划中,新能源产业不仅涵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五大产业,而且要在2011年,使三成以上的城市建筑普及应用新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3%。青海宣布将在柴达木盆地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G瓦的太阳能电站。甘肃宣布在酒泉建立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的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

当然,有个别地方政府确实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先行优势,也早已有了规模颇大的新能源类企业,但更多的地方政府并无明显优势,或现有能力和发展前景远达不到计划的目标。地方政府为什么对新能源产业如此趋之若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GDP驱动。

经济危机使中国GDP增速放缓,这对地方政府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出口一直不振,内需又没有完全启动,随着哥本哈根协议可能通过的逼迫,世界各国在之间的博弈已经给地方政府带来了环保压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原有的一些地方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地方政府苦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产业增长迅速,对GDP的拉动快,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而且是绿色的,几乎成了地方的救命稻草。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青睐不谋而合。

因为非常重视,新能源变成了一把手工程,各省市都是首长在抓。李俊峰提醒说:“目前社会对新能源的热情很高,市场需求也很大,但是应该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已经在新能源对GDP的拉动下变得近视,盲目上了很多新能源项目,并一心通过种种手段吸引设备厂家前往落户,这也为行业埋下不少隐患。

太阳能、风电上网价格较低,新能源发电项目效益不高,对地方纳税很少,税制改革以后更是有限,因此这些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大。这也是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热衷于引入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而不仅仅是新能源发电建设项目的原因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出面,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设备,搞变相地方保护主义。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政府那双看不见的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能源是经济的,不是政治的,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太多政治的烙印。政府的层层鼓励和优惠,足以使一些原本可能亏本的新能源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尚德创业成功后,一再被解读为是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企业扶持的结果。GDP导向下的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使新能源行业滑向非理性,催生出行业泡沫。

投资危机

看好新能源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当然还有企业和资本。

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业界呼吁了多年的新能源刺激计划陆续出台,财政部提出了对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池给予补贴,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随时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信息,一些官员和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提到新能源规划即将出台,财政部联手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金太阳计划”,提出3年内支持不少于5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等等。

财政对新能源的扶持无论从密集度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据了解,今年全国财政仅是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预算安排就达到了100亿元左右,比去年高出60亿元左右。这些无疑都在释放出明显的信号,被称为“资本最敏锐的神经末梢”的新能源行业,再次被各路资本看好,投资者和投机者们觉得机会又来了。

现在中国民间资本充裕,好的项目难寻。一向善于从政府规划中寻找商机的江浙资本反应最为迅疾。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浙江电力公司已经收到28家浙江光伏发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的并网发电申请。某风投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寻找好的项目很难,他们目前重点在新能源领域。阿尔斯通传媒总监曲乐章告诉记者,今年阿尔斯通的工作重点是清洁能源。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很可能将会调整到1.5亿千瓦。受此信息刺激,前几年不足10家的风机制造商已飙升至70余家。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把目光定格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市场大蛋糕上。

“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共只有七八家多晶硅制造商,中国有四五十家。其他国家总共有七八家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商,中国有两三百家。风机制造行业已经有七八十家,但每个月都有大量的新涌入者。”李俊峰说,“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

由于近年来煤电价格一直处于顶牛状态,传统能源企业中电力是最迫切想改变煤炭主导地位的。而新能源理所当然地被电力企业视为新出路。中国国电电力集团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率先进入太阳能领域。2007年9月,华电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华电新能源发

展有限公司。大唐集团、神华集团等也纷纷成立新能源公司。国投电力、国电集团、华能集团被获准在青海开发光伏电站项目,中电投、大唐、国电还试图进入上游的原材料和光伏电池领域。现在,兵装、航天、航空、中石油、中石化、中船等大型国企都在进入新能源领域。

在各路人马的“哄抬物价”下,新能源行情一路走高。

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

被各路人马看好的这块新能源蛋糕却远远不够大。

当前新能源的市场规模还很小,发展空间受限。根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理事会的估计,新能源只占世界能源产出的1%左右,市场规模不到1000亿美元,如果所有的新能源产业都让中国来做,产值也就是6500亿人民币。即使将来新能源的比例达到15%,乐观估计,假设未来新能源的产业50%由中国来做,大概也不超过1万亿美元的市场容量,分到各省更没有多少了。一些省、市提出的上千亿、上万亿的发展计划,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具体来讲,预测今后5到10年的情况,风电装机容量每年留给中国的发展空间只有1500万-2500万千瓦,光伏给中国的最大市场规模也只有750万~1500万千瓦之间。总计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三大动力集团一家的产能。依靠这样的市场规模实在难以支撑全国一哄而起的新能源产业大发展局面。

目前中国国内新能源的供给很大,但是市场需求还非常小,大部分供给都作为出口,所占比例在40%~50%。企业一拥而上,国内需求又跟不上,新能源的泡沫很可能会出现。

在太阳能领域,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主要靠出口,内需市场并未实质性启动,体现不出规模效应。2008年中国光伏制造2000兆瓦的组件年产能有98%是用来出口的。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在变缓,许多刚刚进入的企业开始面临经营困境。中国的所有风电设备厂家规划的产能总和远大于将来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但问题在于,当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拿什么来支撑这一美好前景呢?重复建设,造成产能与应用不匹配,甚至造成在今后两三年内产能过剩进一步扩大。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在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

李俊峰认为:“按照中国现在规划的速度,前三五家、至多七八家就能全部满足,产能还会过剩。多晶硅企业,可能有二三十家、甚至更多的企业会破产,风机将来肯定有五六十家要破产。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有限的、有控制的市场,及时地提出警示,套句俗话,新能源也有风险,投资也须谨慎。”

过速发展的隐忧

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光伏电能的发展态势,似乎已在“跃进”之中。

截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规模已经达1217万千瓦,远远超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初期预测的500万千瓦的目标。太阳能发电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制造占据全球1/3的份额,跻身世界四强。核电的发展政策由“适度发展”变成“积极发展”再调整为“大力发展”。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公布的年度数据,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翻番,2008年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风电大国。中国可望在2010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提前10年达到政府确定的风电2020年发展目标。2008年,中国成为亚洲投资重点,投资额同比上涨18%,为156亿美元,主要用于风能和生物能源项目。据悉,中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翻了几番。

“发展太快会出问题,每年增长速度保持在30%~40%就可以。发展速度太快,政策配套和技术进步会跟不上。”李俊峰说。新能源产业像高速路上的跑车,刚刚看见便已经到了眼前,迅疾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存在很多问题,泥沙俱下。风力发电不稳定,且相对昂贵,目前我国风机年均发电时数不足1800小时,电价、风机成本和电网配套形成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

光伏发电技术其实还没有非常成熟,提前热炒已经使这个行业产生了泡沫,部分外资已经开始撤离光伏发电,金融危机也使大量光伏企业倒闭。这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西班牙2008年创造了一年安装25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其成就超过了日本政府10年阳光计划的努力,但是2009年的发展目标一下子又缩减到50万千瓦,这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

以目前的技术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耗能高,污染大,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中90%出口发达国家,更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而一批风电制造企业,靠着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国产化率要达到70%”的国家产业保护政策做起来,技术上却迟迟不能让人满意。有的厂家拿来技术未经消化,或引进技术本身就不成熟,造成了许多麻烦和事故隐患。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多次出现太的质量和技术故障。更大的麻烦和挑战可能还在后面,因为两年的机组运行还不到机械类设备质量故障的高发期。

新能源大发展尚待时机

中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源于政府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的出台。

目前新能源发电价格普遍高于火电。即使是接近市场竞争水平的风电,总体而言上网价格比火电高50%左右,高出火电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光伏发电成本目前还很高,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每瓦财政补贴20元,即每千瓦发电容量补贴2万元,但这似乎还不够。如果2010年新能源发电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亿千瓦,按现有技术经济条件,财政补贴负担有多重?

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没有不靠政府补贴的。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从目前的依靠政策措施的扶持,发展到具有自身的竞争机制的成熟产业。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只能是那些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将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持平、甚至更低的企业。靠财政补贴不是长久之策。在成本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前,中国新能源还不到大发展的时候。

在核能技术已经商业化的情况下,拥有全球40%铀资源的澳大利亚却不发展核能,不愿意用零碳的核电替代高碳的煤电而实现减排温室气体。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对于低廉的火电,核电成本太高。

另外,风电、光电、核电所需的劳动者技能均较高,与中国当前大量低劳动技能的就业压力形成较大的反差。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还在进一步显现。现在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度高的新能源产业也不太合适。

专家普遍认为,对于新能源这样的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科学的规划和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政策不当会加剧已有矛盾。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在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的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表示,综合考虑电网接人条件、设备制造商生产能力以及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规模等因素,光伏电站在现阶段应以适度规模发展,不可能一下子建设很大规模的光伏电站。

还有国家能源局官员表示,国内光伏发电仍处于适度发展阶段,单个项目的规模和每个省区的规模都有一定限制。上网将以就近接入、当地消化为主,不会马上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送。

这传递出政府主管部门可能会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希望光伏发电项目统筹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过度投资的意图。不只光伏项目,目前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风电、光电、生物燃料、核电等新能源,代表着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防止超过经济技术能力的“大跃进”,应该以合适的速度、在恰当的时机大发展。在2007年底的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李俊峰曾说新能源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新能源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它还只是一线曙光。而现在,他依然坚持这一论断。

猜你喜欢

风电发电新能源
“发电”
柠檬亦能发电?
摇晃发电小圆球
摩擦发电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重齿风电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