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2009-09-08刘敬
刘 敬
摘要: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将来能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所以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
(2)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3)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
(4)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对学生视力不良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
(5)学生心理问题。
对学校的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面临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学生增多和学生心理问题加大,行为过于偏激等重要健康问题。同时,对目前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为此我们想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关注中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共同努力。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体育教育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而最近的一些调查表明,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如青少年患有肥胖症或身体偏胖,青少年近视率大大增多,心理发育不健康,行为过于偏激,肺活量呈下降的趋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目前学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分析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证。80%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甚至不足半小时,而且体育锻炼方式很单一(包括课间操和体育课)。只有20%的学生觉得自己的锻炼时间基本达到1小时,学生希望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锻炼时间太多。究其原因,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视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削减体育课的课时来保证高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学生家长也不惜拿孩子的体质作代价来换取优异的文化课成绩,因此,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锻炼时间都在大大地减少。
2.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要,体育课内容的设置不够丰富、不够新颖,以传统的体育达标为教学目的,大大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体育教师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缩少了学生活动的范围。人为地消减了学生的体育项目和锻炼时间。
4.学校对体育科目重视不够及设施缺乏,导致学生体质下降。有些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大大不够,一些体育器材都是破旧不堪的,学生对其早已失去兴趣,更不要说使用这些器材进行锻炼。
5.对学生视力的调查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班半数以上学生都戴眼镜,并且年级越高戴眼镜的学生越多。通过调查显示,近视率高达78.2%,其中男生为76.8%、女生为83.7%。67.5%的学生回答过周末在家看电视长达100分钟以上,8.4%的学生沉浸在网吧游戏当中。因此,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根本原因,电视、网络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6.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
(1)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目前,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过重的学习负担及升学竞争压力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
(2)家庭的重压与社会负面的影响。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和竞争,使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期望过高,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人们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的风行,对青少年的影响甚大,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情感的苦闷,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因素。
(3)生活因素。青少年学生的个人生活如吸烟、喝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泡网吧,饮食不规律,不参加运动等不良嗜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心理素质的脆弱与个性缺陷(自私、创造性、骄纵等)。
(4)生理因素以及由“性”引发的相关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尤其是客观形象不尽人意(偏矮、偏胖、过瘦)和性冲动引起的渴望、焦虑、压抑等对其青少年心理影响特别大。
(5)学校本身的各种消极因素,校园里消费攀比现象、暴力现象、非人性化管理产生的师生、生生人际矛盾,不正当的恋爱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6)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和青少年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比较普遍,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学生的诸多问题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美国作家爱默生曾感慨地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学生时期尤其要加强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产生有益的影响。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锻炼道理,营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教师带头参与,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学校要经常组织有意义的小型体育比赛活动,如拔河、跳绳、班级篮球友谊赛、师生对抗赛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增进了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又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依托新课标保证体育课正常运转。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校应结合实际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
4.让学生了解营养知识,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首先要满足学生成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每天我们要均衡地摄取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总能量大约2000卡路里。只有将科学合理的运动与膳食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5.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因为社会是学校体育的外部环境,家庭则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部分,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所以应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使学生远离抽烟、喝酒、熬夜、沉迷于网络等不良的行为。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质量、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消化系统能力,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情绪,减轻心理疾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