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人”集团的创业传奇
2009-09-07崔欣
崔 欣
彭沛福是顺义土生土长的农民。从16岁开始,他就跟着建筑队东奔西跑。他从北京打工到天津,又从山东打到河北。但干活中,总是被人瞧不起,所以,1984年,彭沛福听说村里的供销社要招合同工,就赶忙跑回来报考,被分配到一个分销店卖副食。一年后,他从这里学会了理货、包装、财会等一些基本的经营技能。
1985年11月,彭沛福离开了分销店,自己借钱开办了一个小副食店。小副食店不但经营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他还开办了熟食加工。渐渐地,彭沛福手头有了一点儿积蓄。
1987年7月,村里的一个小餐馆贴出了转让的消息,这让彭沛福心动了。他用自己挣来的550元钱交了房租,包下小饭店,又请朋友帮忙置下了店里的各种用具,并为了小店起了个“傻大方”的名字。从此,彭沛福走进了自己并不熟悉的餐饮行业。
由于“傻大方”以菜色好、量大、实惠来经营,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响。1989年,彭沛福的第二个饭馆开张。随后,他的事业也逐步迈入了开创飞天娱乐中心、傻大方电影院、傻大方照相馆、傻大方图书馆等其他领域。
就在彭沛福的餐饮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触动心灵深处的现象——许多农村的孩子初中一毕业就面临着待业在家的窘境。1991年,彭沛福开始创办傻大方烹饪培训学校,给孩子一个学习入门技能的机会。
到了1993年,彭沛福的身价已达到了一百多万。可转过年来,他又把这一百多万全部投入办学,正式注册、开办了以餐饮、服务等专业培训为主的傻大方成人职业高中,并承诺——在此毕业的学员百分百包就业。
为了确保学习质量,彭沛福亲自从市里的各大饭店聘请有名望的厨师来学校授课。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就达167名,全部来自本市各个远近郊区的农村。为了使这些农家子弟成才,彭沛福有自己的“绝招儿”——他除了请名师大厨给学生讲课、示范外,还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1995年,彭沛福又为学校配备了50台386电脑,建立了一个设备齐全的语音教室,成为顺义区第一个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中学。1999年学校更名为傻大方职业高中学校,并按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改两年制为三年制学校。2001年,学校更名为现在的顺义区民办大方职业学校。现在,彭沛福已投资办校近三千多万元,培训了一万多名学员,除了向各大饭店输送外,还有一些毕业的学员被送往了国外发展。
“一技之长铸金塔,市场经济浪淘沙。”这是彭沛福在1996年正式办学时,为学校提出的办学思路。他认为,办职业学校不能闭门做,也要随时关注社会需求。
如今的大方职业学校,不仅仅有烹饪专业,还增加了旅游服务、服装表演、美容美发、摄像与摄影艺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与此同时,学校还把这些专业分成为4大类,即重点发展专业、标志性热门专业、骨干特色专业、应用技能型专业。2005年,学校又根据顺义区的特点,增加了航空地服。为了确保学生毕业后可顺利就业,学校还实行订单式的校企联合办学方式。
学员毕业了,就业了,可有的又因为企业的原因失业了。为此,彭沛福在2000年成立了具有劳务派遣资格的北京真理想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这里不但可以为学校的毕业生服务,失业的毕业生也可继续找工作。
农家子弟有了技能,有了自立的资本,可那些因失去土地而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民、因下岗而失业在家的职工,又成为彭沛福的心事。于是,北京大方职业技能学校又开始为符合政策的农民进行免费就业培训,并实行流动教学,把技能送下乡,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培训班结束后,真理想公司就会把培训合格的农民送去就业的岗位。据统计,大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每年培训失去土地的农民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000人次。
为使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彭沛福又想出一招儿——成立了傻大方社区一桌席服务。彭沛福利用自己开办的技能培训学校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然后让自己的企业制作菜肴的半成品,并向居民广泛宣传一桌席服务项目,设立服务热线电话。当社区居民需要在家中就餐时,企业就给培训合格的失业人员提供需要的食材,并由他们就近,上门去制作,从而实现不出小区再就业。
如今,彭沛福的身价虽然越来越高,可他却说:“自从投资办学后,我手里就再也没拿过一万块现钱。可如果再给我一个亿,我还是会在一个星期内把它全部花出去。没办法,干了二十多年,脑子里的想法太多。”正是他的这个傻劲儿,使他成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北京市劳动培训系统先进个人,并在2006年被评为京郊十大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