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金融危机下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2009-09-07狄颖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措施

狄颖琦

提要 长期以来,就业问题是人民关心的一大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严重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给全世界各经济体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的分析,探寻如何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充分就业;金融危机;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概念最早出自萨伊提出的“充分就业论”。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1803年)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学术语。历史上曾被用于描述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情况下的就业水平。今天,经济学家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LSUR)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的就业水平。充分就业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如果“非自愿失业”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一般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是人民关心的一大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的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民的充分就业,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失业率上升。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到劳动力短缺。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就业的这种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失业率上升得到证实,很显然,其性质属于直接受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周期性失业率。我们可以利用有关分析机构提供的采购经理指数(简称PMI)的情况来理解这个性质。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它主要通过企业调查,将以下五类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即企业的新订单情况、存货水平、生产情况、供应情况以及就业环境等。一般认为,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处于上升的区域,而低于50则表明经济处于收缩。考虑到PMI的先行性,因此,它是预测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走向的一个有用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它们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从而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图1)

(二)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最为严峻。从目前看,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和波动。虽然我国受到的冲击没有其他相对开放的发达国家大,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加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需求的大幅度减少,使得我国长期以来的低端出口型经济陷入了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GDP为201,631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而四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已跌至6.8%。就年度来看,2008年度全年GDP同比增长为9%,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至个位数,创6年来新低,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就业也迎来了“冬天”。其中,尤以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最为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上升趋势。而这一失业率只是官方统计数字,并不包括失业的农民工和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2008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就农民工来讲,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2亿人,其中离乡外出务工农民工约1.3亿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大量倒闭,农民工失业,出现了“返乡潮”。另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日前公布的数据,中国城镇失业率实际已经攀升到9.4%,2009年7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l/4。在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地震灾区劳动者、残疾人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他们的就业尤其需要重点帮扶。“就业难”,难在三大群体就业呈现叠加现象。

三、金融危机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探讨

(一)扩大内需增加就业。针对失业率的增加,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四号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体现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策略加强了关注。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长期依靠外向经济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所引发的就业困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2008年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根据奥肯法则,经济每增长1%,通常会带来2%~3%的就业增长。从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来看,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占了4万亿元投资的45%,用于教育和社会医疗保障等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创业能力的投资占1%。总体上,4万亿元的投资基本上着重于城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否认,从短期上我国的就业形势势必可以通过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一些提供生产性商品如钢材、水泥等大型企业可以从中获益,对就业也有暂时性拉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长应是保障充分就业的一种手段,而保障长期充分就业,需要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从投资型向消费保障型转变;从能源消耗型向绿色环保型转变。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我国又将陷入下一轮的就业严峻的泥潭中。因为真正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的、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小企业很难从中直接得益。因此,在整个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切不可因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而放慢转变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二)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是青年劳动者。在整体就业压力加大的同时,青年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除了农民工就业面临困难之外,大学毕业生等新进入劳动者群体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正常的经济增长情况下,青年就业遇到的难度就比其他群体要大,失业率也更高。例如,2005年按照城镇调查失业率口径计算,16~24岁年龄组失业率与平均水平相比高83.7%。在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即使一些企业努力不解雇现有员工,也会大幅度减少对新人的雇用。目前,在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人群中,各类毕业生大约占一半,他们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着最严峻的就业困难,各种扶助就业和创业的措施应该更加瞄准青年人。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业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把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这包括将农村劳动者纳入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扶助政策范围;探讨适当的方式,将税收减免、信贷担保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覆盖到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是教育的补充,在经济危机中加强培训,不仅有助于改善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使整体经济的更快恢复。此外,提供对路的职业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尽快回到劳动力市场,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还可以延缓青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多种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务员,对于这样的现象,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勿盲目随大流,如果是为了做专业型人才或希望到大中专院校任教,目标明确,考研肯定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单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就是不对的,毕竟几年后还是要面临就业,到时候竞争肯定更激烈。报考公务员可以作为一条就业途径,但不能视作唯一的就业道路,眼下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竞争,被录取的几率太低了。大学生应拓宽眼界,可以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实习、实践和培训环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被社会的认同需一个过程,这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难点。政府和高校应指导毕业生在实习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保持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劳动合同法》的严肃性决定了不应该因为经济形势变化而在其执行力度上有所减弱,更不应暂缓执行。因为经济波动周期是永远都有的,因为经济周期波动就对一部法的执行力度有所差别,显然是非常不严肃的态度;另一方面企业遇到困难,职工自然会受到影响,依法守法,保持良好的劳动关系对保持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在规范的同时,制定更多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措施,应该说是解决当前劳动关系的正确思路。在困难的时候,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合同法的目标不是伤害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而是规范后者,因此我们要在执法中格外重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等。

观察过去不同时期的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的关系(图2),我们发现1991~1996年GDP平均增长率(历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下同)是11.9%,1997~2002年是增长率较低的时期,平均增长8.4%,2003年之后又达到了11%。但是,在上述三个时期就业的增长是同样的,增速都很快,差别在于凡是GDP增长率下降的时候,非正规就业,也就是说灵活就业就加速增长,而正规就业有所减少。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一段时间里,正规就业增长是负数,但是通过灵活的就业渠道,这个损失是可以补回来的。在困难的时候,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四)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在中国的失业现象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根据我们的估算,2007年5.34%的总体调查失业率中,周期失业率大约只占1个百分点,其余超过4个百分点是自然失业率。虽然在经济危机时,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由于自然失业率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得到降低,因此加强政府劳动力市场服务职能,即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中介服务和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可以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对于此次就业冲击中的主体青年就业群体来说,这点特别重要,由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常态下,通常就是自然失业率的主要承受者,因此以帮助这个群体就业为政策重点,加上政府在降低自然失业率方面的努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M].2008.

[2]尚栩.金融危机导致失业人数大增[N].中国证券报,2008.

[3]孙启明等.充分就业的核心地位及当前难点的解析[J].经济学动态,2009.2.

[4]李德等.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J].南方论刊,2009.1.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