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

2009-09-07廖素清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4期
关键词:双师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廖素清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文章从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入手,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双师型;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97-02

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依托本地产业支撑,跟着市场走,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校企合作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企业借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可以满足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以充实自己员工队伍的需求。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士广泛的肯定,但目前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基地数量不够,合作资源单一

有行业背景的学校大多是利用行业背景进行校企合作,没有行业背景的学校校企合作整体情况不如有行业背景的学校。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不愿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等现象,使学校选点成为困难,导致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够,大多数的理由是生产任务重、工作节奏强、安全问题、报酬问题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认识不到位,或者是企业没有尝到甜头。学校要给企业一定的利益引导,要将国家出台的企业负担实习学生报酬、减免税的政策用好用到位,扩大合作资源。

(二)学校缺少紧密合作的平台

受办学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恶性循环,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相对较弱,培养不出“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与企业实现平等对话,紧密合作。不少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靠感情甚至个人关系来维系的,这种脆弱的合作关系合作层次较浅,而且随时会因感情的转移而终止。学校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无偿地“送”给企业,往往还受到企业的冷遇,双方的合作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

(三)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平台

校企合作要调动和保护两方面的积极性,单边利益驱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耍追求利润和回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把校企合作当作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各种活动参与率不太高,只有少数企业参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开发的企业更少。学校没有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参与教学工作的兼师数量还不够,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机会更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四)校企合作动因存在着偏差

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合作效果。但是有些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不完全是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学校的合作动因不是来源于市场,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于是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于上级检查时的指标要求,而合作的动因尤其是内部动因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本地区的市场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金紧张,员工流动频繁,使企业没有为职工提供终身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企业内部的教育和培训还未形成既定制度,显得零散而随意,也就更谈不上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了。

(五)配套的师资力量跟不上

校企合作培养“职业型、岗位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开放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当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向高职教育开放时才能发挥其效益。而目前高职教育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缺乏,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老师专业的指导,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六)缺乏公共教育政策的支持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缺乏公共教育政策的支持。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教育发展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中国公共教育政策制定必须契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教育发展与市场的关系,肩负起服务社会的各项职能,特别是要建立教育招生市场、教育实习市场、教育就业市场、教育融资市场和教育服务市场等,把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摆脱学校教育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学校管理体制,是校企合作得到教育政策的扶持,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提供企业主动参与的平台

高职院校应主动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吸收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加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开展市场调研、制定培养目标、建构课程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师资队伍、选择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改革等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在工作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融洽关系;主动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主动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切实发挥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优势,努力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实施教考分离,让企业参与课程评价,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主动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实实在在为企业办实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主动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与考核。学校还应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发挥教育功能,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转岗和进修培训,为企业提供高效益、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二)给予公共教育政策的支持

解决企业不愿意提供学校实训基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初期阶段实施有效的行政干预,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加

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层面既要制定公共教育政策,在法律上明确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要制定诸如税收、资金、财物、人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学校层面也要考虑与企业共同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如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半工半读制度等,实施示范带动功效。可通过政府行政部门按专业设立国家或地区工学结合示范基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以带动一批示范点建设。

(三)培训教师,使师资力量多元化

要解决配套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来自企业的优秀教师的兼师库。学校应与企业进行协商或签定合同,把企业里有优秀经验的一线技术工人培训成优秀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习。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依靠学校已有的教师资源。在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下,可安排几名教师与企业优秀兼师结成师徒,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尤其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使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也可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技能教学,教师在实训课时间下车间与学生一起接受技能培训。

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是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投入,为提高操作技能加大实践环节。可选派教师到实习工厂参加培训,这样可使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部分实践性工作,快速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构建紧密合作的渠道

无论是安排学生实习、顶岗或就业,还是对教师轮训、派兼职教师,或者是改革课程,编写教材,甚至招生,都要校企双方紧密合作。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动力。就企业而言追求利润是最终目的,企业既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也没有给予学校资源支持的责任,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通常被视为廉价劳动力,无法满足顶岗实习学生的最低生活要求,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提高。从国外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看,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校企合作的有效促进力量。由于校企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平等,因而需要一股中间力量来平衡校企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主体的有效互动。政府在宏观政策上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国家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规定最低薪酬标准,积极引入保险机构,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关心的校企合作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双师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