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2009-09-07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出口贸易金融危机

张 惠

摘要:文章从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着手,利用部分统计数据,从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就中国出口贸易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此次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以及中国该如何应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外贸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84-02

一、金融危机概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0世纪初期,房地美、房利美的隐形担保规模随着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迅速膨胀。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已成为美国政府推动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有钱的人早已买了房,因此,那些收入偏低、甚至收入不固定的人群成为房地产消费的新目标,次级贷款应运而生。美国成百上千个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贷,打包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重新获得了放贷的资金。房地美、房利美凭借其背后隐含的国家信用担保,低息借债买下次贷,然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转换成面值为1000美元的债券(房地产抵押债券),以次债的形式在金融市场上发售。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将买来的次债又再次衍生,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的次债信用衍生品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一元钱的贷款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伴随着美联储17次提高利息,美国楼市的降温,直接导致次级贷款者无法还贷,资金链断裂,随即而来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以及存贷公司收不回利息,投行亏损,对冲基金遭受损失,潜伏的危机就这样爆发了。下面我们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传导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宏观经济衰退,国内需求减少,导致进口减少,从而对出口国的需求减少,而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冲击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外贸订单的不断缩水,中国企业产品积压导致生产缩减,开工不足进而工资减少,消费降低,投资减少又影响到就业的减少,消费进一步降低,生活必需品积压,产品无法消散出去,伴随着危机的不断延伸,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显著下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受到了影响。图1是我国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从上图可知,我国经济景气指数呈现上扬又下降的趋势,到目前2008年4月为止,经济景气指数为110.7,偏向于景气指数100的临界值。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04月,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波动比较大,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冲击。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

出口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一般的评价指标有出口增长率、外贸依存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等。下面通过对对外贸依存度,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两个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金融危机是怎样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

1.金融危机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通常情况下,外贸依存度表明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如果用进口额和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表1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统计数据:

从表1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由2001年的5096.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已跃居世界第3位。从贸易依存度的数据来看,2006年66.6%,而在2007年国际贸易依存程度的指标已经上升到67.1%的高度。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攀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参与国际化分工日益加大,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强,通过外贸拉动我国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但同时,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的趋势也为我国带来了隐忧,一旦世界经济链上出现了断裂,经济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外贸依存度较大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冲击埋下了伏笔。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隐患显露无疑,从以下数据可以分析出: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商品的进口,进口额较2007年涨18.5%,顺差增幅明显下降。只为2007年顺差额的8.6%,数据显示我国外贸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1)国外技术和贸易壁垒将继续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2)由于中国要素价格改革已经实施,2008年出口产品成本大幅提高;(3)我国当前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加工制造环节,这一局面短期内不改变,中国出口仍会面临较大压力;(4)中国加工贸易比重偏大由来已久,而且短期很难大幅下降,这必然对对外贸易方式转变产生限制作用。尽管政府大力刺激外贸出口,使得出口额较2007年略有上升,但总的金融环境还是不变的。出口企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加工制造业。

2.外贸竞争力。外贸竞争力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外贸分类商品的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竞争力指数=(Ei-Mi)/(Ei+Mi)

上式中Ei为i类产品的出口总额,Mi为i类产品的进口总额。可以看出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范围在-1和+1之间,若指数为正,表明i类产品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即i类产品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并且指数越大表明i类产品出口竞争力越强;若指数为负,表明i类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并且指数值越小,表明i类产品出口竞争力越弱;若指数为零,则为中性优势,说明i类产品竞争力位于国际平均水平,产品进出口基本上持平。

本文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I(饮料及烟类)、SITE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和SITC9(未分类产品)。表3是我国2001—2007年外贸商品竞争力指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初级产品自2001年至2007年间出口竞争力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并且出口竞争力越来越弱。SITC0在2001至2007年间,出口竞争力均大于0,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但优势不是很明显,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SITC1在进入2001年以后,比较优势的地位快速下滑,说明了我国贸易产品结构的快速调整。SITC2除了在2003年为正值外,其余各年均为负值,表明此类商品一直以来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从长期来看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竞争力还在减弱。SITC3长期趋势是不断下降,是所有分类商品中竞争力下降最快的一个。SITC4和SITC5则一直为负值,且两者长期趋势较平稳,表明这两类商品竞争力不强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工业制成品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但优势不明显。SITC6从长期来看处于中性优势,但是从2005年其竞争优势在逐渐上升。SITC7长期来看虽然处于竞争劣势但劣势程度在不断弱化,从竞争劣势向中性优势转变。SITC8在所有年份均为正值且长期趋势平稳表明这类商品一直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且变化不大。SITC9商品整体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虽在2006年竞争优势较明显,但大体还是显现出竞争力不强。

2008年中国各分类产品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由0.24下降到0.11,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一直存在的隐患,长期处于加工环节的底部,利润微薄,我国应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外贸风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得到改观:

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产品出口,支持高新企业的出口并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开创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动态监测,建立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自主调节出口,避免在某一市场集中过快增长。

我相信通过上述努力,中国一定能度过外贸的隆冬。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出口贸易金融危机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