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2009-09-07孔祥荣
孔祥荣
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具有环保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制度效应、就业效应。但中国目前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当中仍居于弱势地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关键词:服务贸易;中国经济;环保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制度效应;就业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82-02
在全球产业分工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已经并在继续向“服务立国”转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而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服务贸易出口也成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国际地位、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如何发展服务贸易,本文主要对其动因及对策进行具体探讨。
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效应:
(一)环保效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并主要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两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而服务贸易最大的优势就是“两低一高”,即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这是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分析,服务外包对国内增加值的贡献是来料加工的20倍,印度500亿美元软件的出口额给国内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中国制造业1万亿美元创造的价值,但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代价却很小。所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进步效应
服务贸易是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服务贸易主要通过技术贸易、示范效应、人员流动等实现技术转移。首先,技术贸易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自由化会扩大中国技术贸易量,从而使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到中国;其次,服务贸易示范效应主要是外国企业或自然人服务提供者的进入给中国同行一个榜样和示范作用,通过灵感激发、思想启迪和模仿机制等学习效应,使得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第三,人员流动对技术转移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技术决窍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和扩散,直接的人员接触是最关键的,最容易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是受过良好专业和教育训练的专业人员,人员流动的技术进步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三)制度效应
经济发展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发生,不同的制度安排可以影响和改变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作用程度。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学习是制度变迁的最基本的长期源泉,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知识存量和制度变迁速度成正比。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可贸易的服务划分为12大类,涉及通信、教育、环境、金融等各个行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中国不仅可以在各行业进行技术性知识的学习和模仿,而且也可以进行制度性知识的学习和模仿,进而影响中国的制度变迁。
(四)就业效应
就业稳定和就业创造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中国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膨胀的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不足和大量隐性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劳动力的转移是以贯序式的方式进行。服务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中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就业。
二、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中仍居于弱势地位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09亿美元。增幅超过56倍。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为第28位、第40位。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则分别跃升至第7位、第5位,增速较快。但是,目前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中仍居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意识淡薄
服务贸易在中国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货物贸易,对新兴服务贸易驱动经济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充分。在学术界,中国关于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在实践中,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制度建设、立法工作、统计体系、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还不到位。
(二)服务业内部竞争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服务行业的市场结构来看,除农林牧渔服务业、批发和零售服务业及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中的个别部门、房地产业接近完全竞争,其余的服务行业则是垄断竞争或国家所有与垄断,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等。从服务的提供主体看,在相当多的服务领域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提供服务,而是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在提供服务,服务提供的非市场化方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使中国新兴服务业与国外同类成熟服务业直接竞争,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服务业的总体特点是内部竞争程度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例如,中国电信服务业属于垄断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实力,但是目前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中国开放电信服务市场,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服务贸易产业基础薄弱
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直接取决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供给能力有限,大大限制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知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比重仍然很低。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制度环境。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后,中国相继颁布了30多个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规章,但由于中央和地方开放政策不统一,且服务业各有关部门在管理上多头、交叉、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制度变迁处于被动状态。使我国有关服务业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少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二是城市化水平低。服务业是典型的城市产业,城市化水平成为外商投资服务业考虑的因素之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在大型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三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在制造业引资优先的导向下,基本建设投资向制造业倾斜,造成服务业基础设施供给水平远低于需求。
三、中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认识,树立大经贸观念
高度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大经贸观念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政府要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和立法体系。同时,树立全面开放的意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服务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市场壁垒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的今天,中国应该继续培育引导、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发展。
(二)分层次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开放服务贸易的模式实质上都是混合型的,即在某些行业采取积极甚至是扩张的模式,而在另外一些行业采取相对保守的模式。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中都保持相对的优势。目前,中国应对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卫星发射服务等实行较大程度的先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对于电信业、金融服务业等不可能全面同外国同类服务业竞争的幼稚服务业,适当给予保护,对这些部门的开放范围适当限制;对于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服务行业实行严格的进入限制。
(三)奠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是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确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其次,要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三是优化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由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转变,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消费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
(四)着力打造服务贸易发展的软硬环境
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是保证企业权利的基础,也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软环境,印度在发展IT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立法成为其行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其次,依据服务业外商投资重点与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制定服务产业的发展政策和引资政策。引资重点宜先在旅游、劳务承包、商贸等行业,而后逐步开展金融、保险、电讯、科技服务、教育等行业的投资;第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改革市场准入的审批制度,健全外商投资审批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加强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监管水平三方面的能力;第四,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电讯、电力等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