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语境&民间语境的碰撞与融和

2009-09-07冷冶夫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纪录片改革开放语境

冷冶夫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共同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优秀纪录片表彰大会暨纪录片真实论坛”于2009年3月16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资深纪录片从业者和研究者出席了大会。这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优秀纪录片”评选,汇集了300多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的优秀纪录片,选题涉及面广题材立意深刻。这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纪录片的表彰活动,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现今及以后国内国际形势,电视界形势尤其是纪录片界形势的探索和展望。我们的影像传播也必须同时考虑政治语境和民生语境的融合,为我们的时代讴歌。

从平民视点出发创作政治类纪录片

参加今年的30年评比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节目要想拿到好成绩的话,就必须从“平民视点”出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选故事,从小人物和微观的细节中挖掘能够反映重大事件的故事。比较明显的是一等奖的纪录片《北京记忆》。作者从事件中选取人物,从人物中挖掘故事,从故事中表现细节。还有县级台创作的《八大王沉浮记》,浙江安吉电视台的《教育有祥》等等,都是从平民视点出发,从小人物出发,从细节出发来反观改革开放的重大变化。

语境上的变化是这次改革开放30评奖中的最大变化。过去我们在叙事历史重大事件的时候,多采用“宣传式”“口号式”“文件式”的语言,这次尽管也有一些这样的“口号”,但是绝大多数纪录片都明显地使用了“民间语境”。比如河南洛阳电视台的《纪老汉的账本》、大连电视台的《咱这30年》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众化的采访融入到纪录片中,使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由于改革开放节目有明显的宣教性,所以使用政治语境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有些编导将民间语境的采访与政治语境的解说词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发挥了宣传作用,又贴近民生,使节目更具特色。

用人物勾连历史,在人物的变化中看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我们现在习惯了“新八股”,在这次改革开放30年的“系列”纪录片里,大都会出现这样的解说词:1978年是个多雪的冬天,在安徽一个叫小岗村的一户农家院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镜头也是非常雷同的:如“和谐号”,领导人在火车上,深圳广告牌等等,几乎每一个片子都有。实际上,人物变化的本身就是历史的变化,我们未必在创作“大片”、“系列片”的时候都要使用“大手笔、大气魄、大制作”。有些“大片”完全可以从人物的命运,人物的细节开头、用人物勾连历史是最容易让老百姓信服的创作手法。这次获奖的节目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繁花》,四川中江县《堂屋里的课堂》,广西区委组织部的《月亮妈妈》,重庆丰都电视台的《砂磅棒》等,所以一定要通过人物的变化来表现一个时代的变化。上述这些纪录片都是一个一个小人物,有的还是二等奖的节目,但是评委们觉得他们跟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的大片有一拼的感觉。

用细节刻划人物,用人物细节表现时代

细节是有震撼力的。大家也都知道细节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比方说我们看过的一个二等奖的节目《与梦齐飞》,这是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做的一个20集的奥运系列片,看了这个节目以后,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辽宁有一个举重冠军运动员,退役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只能给人搓脚。可能是这个细节特别震撼人,我就一直关注这这个运动员的生存状态。这些细节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看点”。在大型系列节目中有诸多这样的“看点”,就会产生我们对人物的关注;对人物关注了,就是对这个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关注。

在获奖的这些片子中,不是说所有片子都用细节做出来的,我觉得下面这些片子我们看到了很多强有力的、震撼人心的细节。比如天津台的《博客中国》、山东日照电视台的《日出东方》、厦门电视台的《厦门三十年》、南京电视台的《金陵商海录》、苏州电视台的《草根的创造》等等。我觉得:事件中的人物,人物中的细节,细节中的画面叙述,可能是我们今后创作的一个方式或者叫手段。

创作上一定要解决一个“干什么”和“看什么”的问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是一个很大的选题,中广协会要搞个更大的评奖活动,这个活动也是推动纪录片行业发展的一个计划。但是笔者认为,今年恐怕要解决的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做节目的“干什么”和“看什么”的问题。就是说你做这个节目干什么,如果说要完成国家省委市委宣布部的建国60年的宣传任务,那你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制作“宣传片”。但是在制作的时候,决不是仅仅“解说词贴画面”,关键是要解决你给观众“看什么”的问题。如果给大家都只听口号(解说词),看大家都已经看了几十年的老画面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想,60周年创作的纪录片应该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是“泛泛”的你说我说,而是真正看到六十年的巨大变化。这六十年的变化,可以从细节上梳理也可以从情节上梳理,或者从人物上梳理。展示微观不见得看不到宏观{故事化叙事不见得看不到历史。

我们都知道,国际国内评奖有个惯例,就是不会把节目完全看完(有争议的节目看完)。50分钟、30分钟的节目,一般只看前面10分钟,中间在看3—5分钟,后面在看5分钟。如果你的纪录片看了前面5分钟7分钟还没有故事或者人物出现,这样纪录片基本就失掉了一半的分数。为什么有的应该看10分钟,看到6分钟就“叫停”了,原因就是前面6分钟都是“口号”和“大话空话”,这样的开头是没有办法再让评委们看下去的。同样,纪念建国60周年的节目,谁会用故事说话,谁会用画面叙事,谁会用细节说话,谁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纪录片改革开放语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纪录片之页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