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2009-09-07刘水河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蝈蝈翅膀蜜蜂

刘水河

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青少年利用DV的手段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活动,它与一般的校园DV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青少年基于一个探究式课题的拍摄,并在拍摄中提高科学素养和拍摄技术的活动。探究是青少年科学DV活动的核心,是科学DV区别于其他DV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怎样在科学DV活动中凸显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呢?

从2006年开始,我参与辅导了八部青少年科学DV作品:《蝈蝈的秘密》、《蜜蜂的研究》、《泥咕咕》、《有趣的蜘蛛》、《揭秘金蝉展翅》、《蜘蛛之花样捕食》、《会打架的鱼》、《蒸馒头上层先熟吗?》,这些作品中有六部作品都是和小动物有关的,前面五部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后三部作品获得了二等奖。这些作品是我和其他老师共同辅导的,其实背后还有更多的没有署名的老师在默默的有力的支持着我,我只是这些辅导老师集体中的一员。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秘诀有30个字: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这30个字是青少年科学DV课题组的一个创造,它勾勒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指引着我们的探究取得成功。

一、观察与提问

对于拍摄科学DV,我和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拍什么?这里的拍什么不是指拍哪种动物,而是面对一种动物,怎么选定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我和同学们都很迷茫,我问姜冬梅老师,她对我说:“你们先拍吧,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于是我就带着学生开始拍摄,拍蜜蜂、拍蝈蝈、拍螳螂等等,就当是练习一下拍摄技术吧。

在抬摄的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就出来了。

我们开始拍摄蝈蝈的时候,并没有把研究蝈蝈的鸣叫作为选题,因为我们已经听说蝈蝈是靠两翅摩擦发出声音的。但是在拍摄蝈蝈鸣叫的过程时,提出问题“两个翅膀摩擦怎么会发出这么响亮的声音呢?”我们要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于是一个选题就出来了。为了便于拍摄,我们把蝈蝈放在玻璃容器里,发现肥胖的蝈蝈竟然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爬行,“蝈蝈的脚上有什么秘密呢?”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

我们在拍摄蜜蜂的时候,本来是想研究蜜蜂为什么发出嗡嗡的声音?但是拍摄过程中才发现我们的摄像机不行,还不能拍到蜜蜂翅膀的振动。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蜂箱的进孔很小,蜜蜂却能准确的找到自己家的入口。“蜜蜂是怎么找到自己家的呢?它是靠什么记住自己家的位置?”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我还发现很多学生都害怕蜜蜂,因为蜜蜂会蜇人,但是问到蜜蜂是怎么蜇人的时候就都不知道了。于是就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蜜蜂是怎么蜇人的?蜇人后多长时间会死去?”。这些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就是拍摄的选题。

后来我才领悟到“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的含义,拍摄的过程就是认真观察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我们会在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有些会成为最终的选题。因此,现在我会要求学生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们在把蝉放在窗纱上,观察蝉虫脱壳的时候,不小心把窗纱碰倒了,碰破了蝉的翅膀。当把蝉重新放到窗纱上时,我们发现那么薄的翅膀竟然能流出液体,太意外了。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现象感到新奇一下,一个好的选题就悄悄的溜走了。我们对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抓住不放,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这些液体和蝉的翅膀展开有关系吗?”

个好的选题就诞生了。

二、猜想与假设

有了探究的问题,然后怎么办呢?直接就进行实验研究吗?不是。我们要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们对蝈蝈两翅摩擦发出了声音产生的疑问是:两翅摩擦怎么会发出那么响亮的声音昵?我们猜想蝈蝈还有其他的发音器官,但是没有找到。那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于是我们就假设:如果死了的蝈蝈摩擦两翅也能发出声音,就能说明蝈蝈是用翅膀摩擦发出声音的。

在研究金蝉展翅的时候,学生猜想蝉像乌一样展开翅膀,但是很快被否定了,因为知了的翅膀中没有肌肉和骨骼。没有猜想就没有研究的思路。在观察知了翅膀的变化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那么薄的翅膀,碰破了竟然会流出液体,于是,又提出了新的猜想:是靠液体的压力使翅膀展开的。

猜想和假设就像探究中的一架望远镜,有了猜想和假设才能做进一步研究的计划。

三、计划与组织

猜想与假设之后,我们就开始计划怎么进行探究。这便是第三个步骤,计划与组织。

比如在《揭秘金蝉展翅》中,怎样才能证明蝉的翅膀是靠液体的压力展开的?实验怎么设计,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准备哪些设备,怎么制作,怎么进行分工。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下一步的研究能不能顺利进行。

再比如在拍摄《蒸馒头上层先熟吗?》的时候要外出采访,采访前要拟订好采访的问题,采访哪些人,谁负责问问题,谁负责拍摄,预想采访中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由于学生没有采访的经验,我还要让他们在采访前进行模拟访问,问话声音的大小,和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拍摄的角度等问题都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计划和组织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而,计划和组织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四、事实与证据

计划好了,下面开始的实验制作、采访调查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事实与证据。这是进行探究的关键步骤。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问题。

搜集事实与证据这环节是孩子们喜欢做的。

1这是学生在观察金蝉脱壳,为了观察到不同知了的脱壳过程,小姑娘一直坚持到夜里一点多;2这是在观察蜘蛛织网,张西典同学为了拍摄棒络新妇蜘蛛结网的过程,守了一整夜,尽管涂了风油精,还是被蚊子叮了很多次:3这是在测量蒸笼内的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次四个笼内的温度,他们边观察边记录,多认真啊!这些观察试验是直接获取事实证据的方法。

4这张照片是学生们在进行采访,他们多像电视台的小记者啊!采访调查是获得间接事实证据的方法。

在每次拍摄活动之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收获了探究的方法。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的确是很辛苦的。不仅是外在的炎热天气,蚊子叮咬,还有一些心理障碍。这种不怕辛苦,坚持获取事实真相的态度不正是我们要培养的科学精神吗?

五、模型与解释

把收集到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运用数学曲线、物理模型、绘图等方式来展示科学现象、揭示隐含的规律,使答案简洁、直观易懂,这便是科学探究的第五个步骤:模型与解释。

我在辅导《揭秘金蝉展翅》的时候,就利用了模型来解释金蝉展翅的原理。通过模型演示,很形象地解释了知了展翅的原因。

张西典同学绘制的棒络新妇蛛网模型清楚地展示了蛛网的四层结构。结构图比实际观察蛛网更易于理解蛛网的构造。

模型解释既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有些该用模型进行解释的地方没有做,至今想起来还有些遗憾,比如在《蝈蝈的秘密》中,蝈蝈为什么能在玻璃上爬行?原来蝈蝈是利用脚上液泡一胀一缩在玻璃上爬行的。如果能做个模型演示一下,那该多好啊!

六、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表达与交流。

在青少年科学DV活动中,最后编辑出来的科学DV作品就是我们的表达交流方式。

我们需要把长达数小时,甚至十多小时的拍摄素材编辑成几分钟的影片,就要整理自己的思路,把探究过程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不仅要对拍摄的素材进行编辑整理,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还要展示学生的探究过程,表达出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收获。

后期的编辑制作需要有较强的DV编辑技术来支撑,对不擅长制作的我来说,就需要与其他老师进行合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张倩老师、刘栓红老师在后期制作上对我的帮助,感谢更多帮助我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一个作品的诞生只是研究进行了一个段落,并不是结束。在我们交流作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激励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比如《蒸馒头上层先熟吗?》这个中我们只研究了温度的变化,忽视了笼内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我将和孩子们继续进行研究。

在进行科学DV辅导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总体的感受是:1、把握好科学探究步骤,就能展示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些步骤,不是呆板的,要在实际的探究中灵活应用。2、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科学探究需要交流合作,好的科学DV作品是团队合作的结果。3、孩子们很喜欢青少年科学DV活动,在活动中能全面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我能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事业做些工作是荣幸的,我要担当起这份责任。既然青少年科学DV活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就做吧!在做的过程中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猜你喜欢

蝈蝈翅膀蜜蜂
你听,蝈蝈在唱歌
『无脚鸟』枕着翅膀睡觉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蜜蜂
蜜蜂谷
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