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心眼的苏东坡
2009-09-06顾伯冲
顾伯冲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没有几人能翻越的高峰,有人说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人说他是个正直的清官,有人说他很迂腐,也有人说他偏执得很可爱。但是,把他放在当时中国官场文化与文坛世俗的双重透视内,也许会还原苏东坡的最大特征,那就是三个字:缺心眼。
嘉祐元年,也就是1056年,20岁的苏东坡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21岁就高中榜眼,真可谓仕途不可限量。
既然入围官场了,就得按照官场这一套要求自己。举手投足都得有这种味道。用现在的话说:当上干部了,就得像个干部的样子。可苏东坡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还是狂放不羁、大大咧咧,尤其要命的是没有摆正主业与副业之间的位置。
他一生写过多少作品,可能谁也不能给个准数,现在能看到的有4200首诗、300多首词,800多封散文式书信。现存的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他从政以后创作的。这意味着,他21岁开始为官,到65岁离开这个世界,在几经沉浮的宦海中,他几乎每年出手120多件作品,平均是3天一篇(首)。加上腹稿、初稿、改稿、另起稿,修订稿,照此算来,至少每天都得动手写稿。他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与夸张,题材广泛,诗词的产量以及质量,在当朝都是首屈一指的。
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东坡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益于王僧虔、李琶、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从而自成一家。
作为纯粹的文人,这倒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他忘记了自己是干部,有时还是领导干部的身份,忘记了自己处在险恶的官场环境。
尽管,苏东坡吟诗填词并没有影响政务,就是在被贬的许多地方也干出了显著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杭州任太守期间,他怀着一颗朴素的爱民之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国立医院“安乐坊”。修建水库,改善了居民的用水,疏浚运河,畅通了水路交通,存粮赈灾,减轻了百姓的苦难。
但是,他创作出如此丰硕的作品,弄得民间到处传诵,怎能不令上级和同僚“扎眼”呢?朝中的李定、王圭、沈括、李宜之等在工作上找不出他什么毛病,就拿他这个说事,不断地到皇帝那里奏上几本,用现在的话说,什么“不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爱出风头,好表现自己”、“不注意搞好团结”等等。这就够让他“喝两壶”了。
再加上苏东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长个心眼,不分场合、激情喷涌、放浪不羁、无所顾忌,使其他文人特别是文人官员相形见绌,用四川话来说,这就是有点“不知趣”了。
这里有个传说,版本取于民间,是否真实,已经无法考证,但足见苏东坡极好冲动的性格和才华过露的毛病。
一天,苏东坡跑去找王安石玩,直接走进书斋,看到桌上的一张宣纸上写着:“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他心想:哪有黄狗卧花心的。不是瞎说嘛。于是,他心血来潮,才情抑制不住了,不假思索地动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老回来一看,居然敢改他的诗?顿时就像被刺伤的熊一样咆哮不已,感到这不是明摆着向他挑战吗!于是,这位心胸不是那么宽广的王老直接把苏东坡贬到广西合浦去了。苏东坡到了民间才明白,原来那“明月”指的是一种鸟。叫“明月鸟”,那“黄狗”是虫子,叫“黄狗虫”。
苏东坡本来才学太高、天赋太高,智慧太高,已经够遭人嫉妒了,但他仍然刚直任性,不加约束地把才华暴露在对他本来就不利的环境中。完全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导致被污蔑,被糟蹋,被恶贬。
这一切,似乎带有点宿命的性质,正如他弟弟苏辙所说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身在官场,才高招风;离开官场,想必宽松。否也,只要你还保留了“干部身份”,还是由不得你任着性子“显摆”。苏东坡贬到惠州后,生活的艰辛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以豁达超脱的生命态度来感受这种生活。这一期间,他的词章也颇具豪放性格。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起句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时间中去,奠定了全诗的豪放基调。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有音响、色彩,势态、气象阔大,笔力飞动,确实是历代豪放词中少有的气魄。
可是,苏东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京城里有许多双幽幽的眼还在盯着他呢。一天,他全家团聚,偶逢其兴,便提笔写了一首《纵笔》诗:“自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不久,这首诗传到了京城,知枢密院事章悖见了,嫉妒异常,他恨恨地说道:“你不是‘春睡美吗?我偏偏要让你睡不着觉。”于是,在宋哲宗绍圣四年,也就是公元1097年4月17日,朝廷下令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苏洵曾这样评价过自己的儿子苏东坡。他说:“这孩子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不通机变,日久必遭人口舌之诬。”
真是知子莫如父。
苏东坡曾经很个性地说过:“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意思很清楚,不说出来自己不痛快,最终还是说吧,自己痛快要紧。
看看这个缺心眼的苏东坡,讲话,做事竟是逆向思维的,并且不留任何余地,此正乃官场之大忌也。这样一来,才华成为他情商的最大短板:缺乏亲和力,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苏东坡恃才傲物,是一个“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你越说好,他越说不好。他评价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他脑子里想当然的那“一根筋”。
当王安石推行新政时,他经常在他的诗歌中讥讽朝政,特别是对王安石的新法很不恭敬,而且上疏反对。一次,他对着当朝皇帝神宗的面指责: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这个人,胆子也太大了吧!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卷入了“乌台诗案”。
看来,行正道、发直言的文人不为民为官,是社会的悲哀,文人太会当官,是文人的悲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值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终于熬到了王安石下台,轮到了司马光执政。旧党执政后全面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谁知这个苏东坡又坚决反对。他虽不赞成王安石那种疾风骤雨式的变革,但也反对把王安石所有的新政“全盘否定”,主张“参用所长”。这还不算,他甚至质问司马光:从前你任谏官时,因与韩琦在某些事情上意见不合,你也敢于同他争辩到底,这事你还曾经亲口向我讲过呢!现在,你自己做了宰相,难道就不允许我把话说完吗?
苏东坡就是那种臭脾气。他不是那种唯唯诺诺,两头都不得罪的人,有了话就憋不住,缺乏玩政治的机心和权术。如此聪明绝顶的人,竟是个政治白痴,这说到底还是书生气作怪。元祜四年三月,他被恼怒的司马光和那帮对他忌恨不已的旧党,又一次贬任杭州去了。
到任后,他开始整理西湖,那秀美如修眉的苏堤和那虹桥般的仙岛,以点睛之笔顿增西湖之神韵,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官场失意出诗人,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事实。也许。苏东坡要感谢那些排挤、诬陷、打击、报复甚至逮捕他入狱的官吏,没有这些政客和文痞,他就不会愤怒,不愤怒他就写不出好诗,没有好诗就不可能流芳百世。但是,他毕竟付出最后被流放到南蛮孤岛的代价。
苏东坡用诗人天真单纯的思维方式掂量着世间的人与事,太浪漫,太天真,太容易动情了,从不琢磨别人,也不考虑被人算计。
苏东坡频繁地出京城,入京城,忽而黄州,忽而惠州,忽而儋州,郁闷的心灵最后还是安静了下来。临终前,他终于弄清楚了:“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都两忘。”并且他将这种体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在《洗儿》中这样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啊,此时觉悟已经晚也,“缺心眼”的性格障碍,让他的学费缴得太多太多了……
(章玉芳摘自《散文百家》,柳月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