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资本轨道中的艺术传播危机

2009-09-05章旭清

新闻界 2009年3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媒介危机

章旭清

摘要“艺术传播危机”关乎艺术的存在与命运,是艺术史上“艺术终结”命题的第三次提出。媒介资本轨道中,艺术传播危机表征在三个方面: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焦虑危机、艺术文本的存在合法性危机和艺术受众的审美期待危机。艺术需要借助策略性转型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

关键词媒介资本艺术传播身份焦虑危机生存合法性危机审美期待危机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从艺术史角度考察,“艺术传播危机”话题乃是艺术终结命题的第三次提出。我们需要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把握中去把脉这个命题。因为“艺术的生存与命运问题、艺术演变的历史维度最终只有在社会与艺术的关系中把握,社会生活的形态内在地决定了艺术的本质与存在,生成与历史。因此,艺术的历史命运不仅是社会从外部强加于艺术的结果,而且也是社会所规定的艺术的内在本质和生存方式的展现,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就表达为艺术发展的历史”。

1828年,黑格尔看到19世纪市民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戕害到艺术要表达的“绝对理念”,于是他在“美学演讲录”中第一次宣布了艺术终结的到来。一个半世纪之后,丹托看到杜尚将小便池命名为“喷泉”纳入艺术系列,以一种激进的方式颠覆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后,忧心忡忡地再次提出了艺术终结命题。媒介资本时代,媒介资本制衡着艺术传播的各环节,人们对艺术终结的忧虑表征为对艺术传播困境的忧虑。艺术传播危机的产生与媒介资本压力休戚相关。根据艺术传播的过程,关于媒介资本加之于艺术传播的危机,我们拟分解为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焦虑危机,艺术文本的存在合法性危机、艺术受众的审美期待危机。

一、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焦虑危机

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创作主体与传播主体往往是合一的,一件艺术作品的作者只是一个人或者是极有限的几个人。当艺术创作被纳入到媒介资本的大生产轨道中后,创作者与传播者则牵涉到一大群人,而且创作者与传播者还常常是分裂的。这只要在看完节目之后,稍微瞅一眼每部正片之后长长的作者名单就一日了然了。当代艺术文本的制作与传播除了主创人员之外,还有编剧、导演、制片人,甚或还有广告公司、传媒机构的决策人员以及赞助单位的介入。作品的发行人员也有权指手画脚。再有出版商、报社记者、广播电台编辑、艺术经纪人也经常扮演起艺术产品代言人的角色。在资本介人媒介之前,艺术创作者可以保持着单纯的艺术个性,按照艺术的审美自律原则进行创作,可以心安理得地接收“艺术家”这个颇具精英荣誉的身份。然而,当媒介资本的大生产特性链接到艺术传播环节中后,艺术制作与传播主体被拆解成名目众多的参与个体,媒介资本的利润原则僭越了艺术审美的自律原则,“艺术家”这个荣誉称号已经不再适合于媒介资本轨道中的诸多参与个体使用了,或许统称为“媒介商人”更加合适。

如果说在媒介资本介入艺术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作品原创、编剧、导演还尚可被认同为艺术工作者,按照艺术的尺度进行创作,那么广告公司、策划人、制片人、赞助商、经纪人、出版商则是彻底地按照资本的尺度去要求艺术。可见,以“媒介商人”的主体身份从事“艺术”的传播活动,艺术创作所要求的审美自律和无功利原则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在媒介资本轨道下,原本在传统艺术传播中掌握强势话语权的原创、编剧、导演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日渐式微,沦为媒介资本机器运行中的一个个部件,常常必须屈从于制片人、策划人、赞助商等所代表的资本力量。这样,艺术传播主体的艺术身份难以维持,身份危机由此产生:一方面制片人、策划人、赞助商等从事的是艺术的商业开发活动,不能算具有艺术身份;另一方面编剧、导演等所谓的艺术工作者却不能按照艺术自律的原则进行创作,而是根据媒介资本的他律原则来从事艺术的传播活动。可以说,艺术的自律原则与媒介资本的他律压力这个二律背反症候触发了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分裂危机。

在媒介资本无尚魅力的诱惑下,曾经以精英自居的艺术家们流落成两极:一部分人在对自身身份的焦虑与反思中,以自我放逐的方式远离喧哗的商业都市,惨淡操持着已被媒介资本打入冷宫的精英艺术,一语独自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放逐了自己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被放逐为艺术场域的边缘人。另一些人则在身份焦虑中做出了最务实的选择,放弃了青灯独守纯艺术的打算,相继向媒介市场的娱乐化、商业化实施了胜利大逃亡。

媒介资本轨道中,艺术传播主体内部存在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矛盾症候,再次验证了马克思于19世纪中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原理。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当年,马克思给出这个论断时,是从宏观的文本层面如希腊神话、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出发结合相应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给予了推证。而当下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焦虑危机,则从创作主体这个新的维度上给予了同样有力的明证,这应该说是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原理内涵的一次丰富。

二、艺术作品的存在合法性危机

在媒介资本轨道中,一切艺术的法则不得不让步于媒介资本的最大利益和优胜劣汰法则,只有那些能为资本带来利润的艺术作品才具有生存发展的合法性。而那些不能为资本带来利益的艺术产品是没有存在价值的。于是艺术作品的存在合法性危机由此产生,体现在三个层面上:1经典艺术作品的传承危机;2弱势艺术的失语危机;3艺术作品被资本化后的艺术品性危机。

1经典艺术作品的传承危机

在媒介资本轨道中,经典艺术所面临的尴尬是:一方面其被完全推向市场,需要在市场中独自谋求生存发展之道,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坚守着艺术纯粹性的老路,必将面临传播渠道不畅,难以在市场中生存的困境。对一般受众而言,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文化高度,他们的欣赏能力需要时间去培育,但是媒介资本遵循的是短平快的效率回报原则,没有耐心耗费资本和精力去扶植普及经典艺术。结果,从前被人们瞻仰的经典在媒介资本市场中只能落得曲高和寡的境遇。从民间艺术到戏剧文学,经典艺术难逃“人绝艺亡”的命运。前辈艺人纵有千般绝技,终究无法绵延生命的永恒,而后辈们生活在媒介资本环境中多是务实之人,很少有人愿意独守贫寂潜心钻研前辈遗享后人的瑰典。媒介资本不能为经典艺术提供有效的生存发展机制,经典艺术作品面临着传承危机。即使某些经典艺术如京剧、昆曲等近来获得了官方的扶持,但是相较于人们乐意追捧的肥皂剧、通俗歌曲、大众明星,传统的京剧、昆曲、地方戏曲、民族歌乐等还是难掩门前清冷的困窘之态;经典艺术在媒介资本环境中一时还没能找到激活生命延续力的钥匙,依靠外力传承也只能是勉强为之。

2弱势艺术的失语危机

媒介资本工业是在全球化这个宏大背景中繁荣发展起来的。全球化的理想状态是为各种文化、各种艺术提供了平等共享的舞台。不过媒介资本的介入打碎了这个美好理想。强势生存法则下,那些在资本上属于强势的文化艺术才拥有足够的魅力在全球化这个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的舞台尽管众声喧腾,贫穷艺术的声音却是苍白微弱的。事实上,在全球化这个看似多元平等的舞台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如果在资本上不具备足够的实力的话,是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因为不符合强势生存法则,资本属弱势艺术的存在合法性危机就凸显出来。在强势资本媒介的压迫下,弱势艺术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生存场域越来越窄,话语力量越来越弱,面临着艺术表达、文化表达的失语危机。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资本强势依然在西方,西方艺术文化借助着雄厚的财力物力人力迅速占领了在经济落后地域的艺术市场,如亚、非、拉等。比如电影,好莱坞凭就凭借资本的强势占据了全球80%的电影市场。可见,在媒介市场轨道中,所谓全球化其实是西方艺术文化的全球化,而弱势艺术,如民间传统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缺乏制作宣传包装的资本财力,只能在全球化舞台的边缘艰难生息。在政治上的殖民瓦解之后,西方艺术凭借着资本强势又为弱势地域的艺术传播烙上了浓重的后殖民色彩。

3艺术作品被资本化后的艺术品性危机

当媒介资本介入艺术传播领地后,总有相当一些识时务的艺术自觉接受资本化改造,融入媒介资本市场。艺术创作的独立精神让位于媒介工业的商品逻辑,艺术创作已不复为艺术创作,沦为彻底的艺术生产;艺术作品也不复为作品,成为地道的艺术商品。艺术商品生产遵循工业社会的规模化、程式化、标准化的大生产秩序和利益化原则组织起来。由于艺术创作的独立精神被媒介工业的大生产秩序所遮蔽。被纳入媒介资本轨道的艺术作品,其艺术品性难以得到保障。本雅明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将艺术作品的艺术品性阐释为“独一无二”的“韵味”,认为艺术作品在媒介工业环境中被无限复制,是以损失其原本存在于作品中的那“独一无二”的艺术“韵味”为代价的。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激进地指出文化工业环境下,大众化的艺术产品一步步趋向物化,不可避免地印有了商品拜物教的痕迹,同时它自身的“艺术韵味”也消失殆尽。比如张艺谋电影商业转向前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和商业转向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前后对比,叫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媒介资本对于作品艺术品性的剥夺。再比如目前的中国动画,为了压低成本、缩短工期,鲜有耐心细细沉淀,所以尽管电脑软件合成复制的动画作品为数不少,但很少能媲美60、70年水墨动画的那种精致。

媒介资本轨道中,艺术产品的艺术品性危机实际上昭示出的是艺术产品之艺术身份的合法性危机。阿多诺就拒绝承认媒介工业轨道中的艺术作品是艺术,而把他们等同为商品,因为这个时候的艺术作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都是按照商业的逻辑运转的,无法保证独立的艺术品性。如果真如阿多诺所见,那么我们再多谈论这些“伪艺术产品”的艺术传播问题也是妄谈,因为其作为艺术而存在的合法性已经受到了质疑。

三、艺术受众的审美期待危机

对受众而言,艺术作品传播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这一部分。一般说来,审美期待是一个依次递进的链层:娱耳娱目一悦心悦意——乐智乐神,即人们的审美期待从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切入,使性情得到陶冶与愉悦,使心灵得到舒展与张扬,最终达到净化灵肉洞达人生的智慧之境。然而,媒介资本完全按照商品的消费逻辑来处理艺术作品审美期待,将原本无功利的审美期待改造为一种功利色彩浓烈的消费期待。消费期待将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从美学的标准置换为收视率、点击率、上座率等这些定量的数据。于是,受众审美期待危机伴随着媒介资本消费逻辑的滋长而日益深重。

媒介资本的消费逻辑对受众审美期待最核心的戕害在于前者以不加掩饰的物质功利解构了后者的无功利状态,表征为前者对审美期待链层的瓦解。如前已述,审美期待是一个依次递进的链层:从形式美感切入,通过愉悦感官渐次提升到以内蕴愉悦精神性灵的层面。然而,在一个按照消费逻辑生产艺术的工业社会,媒介资本对艺术形式与艺术内蕴的热情是不平衡的。艺术的形式很容易通过工业大生产程序进行复制,但是内蕴却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细磨深挖的,后者显然不能符合媒介资本的效率原则。媒介资本轨道中,形式无限膨胀的态势与内蕴日益萎缩的局面显得极为不协调。在媒介资本工业程序里,人们似乎根本就没有耐心去生产相当量的内蕴去匹配形式的单薄。我们只要对身边动辄所谓的大制作、大投资、闪亮登场、豪华阵容稍作留心也能发现,人们对内蕴的有无似乎已不在意,而如何在策划、包装、技巧的包裹下使形式最大限度的获取眼球经济却成为一门学问。形式自然是感性的,但是失去了内蕴支撑的形式又是肤浅的、零碎的。形式“改变了以往一些艺术样式过于抽象,过于沉重的状况,但同时也将一切都浮于表面,走向感性化一极,消解了深度而变成了一个视觉隐喻”。这样,媒介资本的生产特性瓦解了审美期待链层的完整性,受众的审美过程被停滞在了审美期待的第一个层次一形式感性层面上。

仅有形式愉悦还不足以胜任为其攫取利益的最高目标,媒介资本还需要对感性形式进行一番包装改造去践行它的消费逻辑。通常,媒介资本是通过将形式的“愉悦——美感”改造为“欲望快感”来激发受众的消费欲望的。虽然,艺术受众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艺术接受,在名目繁复的媒介内容中进行取舍。但是,媒介资本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凭借大众传媒的权威力量和精英姿态,通过控制话语空间和话语威力,潜移默化中改造受众的欣赏情趣。诚如阿尔库赛说:“大众传播媒介的专家们传播着必要的价值标准。他们提供了效率、意志、人格、愿望和冒险等方面的完整训练。”媒介资本通过推崇消费主义,打造出形形色色鲜亮动人的感性形式,培养起人们在消费欲望支配下的审美接受心理。阔气的老板、豪华的轿车、名牌的服饰、昂贵的首饰、舒适的别墅,激荡人心的爱欲等等,仿佛就真的成就了人们的梦幻舞台和人生动机。媒介资本似乎早已不在乎物质时代终日机械忙碌精神疲惫的人们对于灵肉升华的渴望。所以,“被消费主义诱发的各种欲望。但仅仅是以牺牲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为代价。”

诚然,无论我们怎么不情愿但不得不承认,在媒介资本轨道中艺术作品兼有了艺术特征与商业特征。艺术传播如何在媒介资本环境下达成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难题。作为艺术传播,审美期待是艺术接受的重要内容,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是艺术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在媒介资本压力下,传播主体对消费期待的偏爱最终压倒性地战胜了其对审美期待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期待被置换成各种各样的消费欲望。包裹在形形色色失去了意义深度却充满着诱惑的快感形式中。审美期待最终脱离了无功利的自由状态,被迫套上了物质功利性的枷锁,被降格为一种时尚,一种可以经营、炒作、可以增值的资本工具。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媒介资本业已渗透到艺术传播的各个环节,触发了艺术传播的各层次危机,在新的历史向度上第三次提出了一个关乎艺术的生存与命运的课题。是否,当下艺术传播中媚骨于资本的种种负面情态使我们对媒介资本介入艺术保持成见呢?是否,媒介资本触发的艺术传播危机意味着我们将悲观地面对艺术的行将死亡呢?事实上,尽管黑格尔、丹托都诊断过艺术的终结,但艺术并没有终结,而是依照它既有的历史轨迹演进着。这启示我们艺术也许可以通过对自身的策略性转型,通过对历史的扬弃,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当下媒介市场上也涌现出不少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具的优秀个案,值得我们对之进行重点关注,以寻找出突破危机的新启发。

注释

①陈翔勤:《黑格尔与当代艺术命运》,《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②吕德申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③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学术月刊》(沪)199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媒介危机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陶瓷艺术作品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