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救援技术装备在矿井事故救援中的应用探讨

2009-09-05潘华侨

潘华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事故的救援处理,并重点分析了新型救援装备的配备使用情况。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战地宿营车和生命探测仪等技术装备的应用,说明推广应用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提高救援科技含量,极大地提高抢险救援队伍的救援实战能力。

关键词:规范抢险 DKL生命探测仪 通讯系统 战地宿营车

0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煤矿安全工作十分重视,我国矿山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矿山救护技术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几十年来,我国矿山救护技术和装备在煤矿的灾害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防护用品、救灾通讯设备、救灾机具、防灭火装备、分析化验检测设备等抢险救灾技术和装备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救护队的装备水平,已基本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较完备的矿山救援救护体系。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根据发生事故灾害的类型、事故引起的破坏程度条件等的不同,所采用的救援技术和装备也不尽相同。同时技术、装备的采用、救援方案的确定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和协调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应急救援装备是矿山救援队伍搞好煤矿安全技术工作、处理突发性事故时所必不可少的武器。配备精良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促进煤矿安全及救援工作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提高救援实战力的重要途径。

1 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现状

1.1 救援指挥调度与通讯系统的研究 采用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开发了抢险救灾调度指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实现了事故响应、救灾和应急管理的自动处理功能,实现了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矿井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应急响应及时和抢救工作迅速有效。另外,还开发了“矿井抢险救灾监测指挥系统”等技术与装备,研制出了ZLC系列车载矿山救灾指挥系统,包括矿山救灾决策专家系统、ZS15车载束管监测系统、低照明度矿用工业电视系统和矿用救灾指挥通讯系统。此外,还将建立全国煤矿安全信息数据库,开发全国地图化网站信息管理系统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把抢险救灾的通讯、信息、决策、指挥、调度等单项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逐渐集成化将我国煤矿灾害救护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2 安全防护设备与仪器的研究 个人防护装备的研究,氧气呼吸器是煤矿应急救援中救护队员重要的个人防护器具。氧气呼吸器分负压氧呼吸器和正压氧呼吸器两种,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负压氧呼吸器正逐步被淘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了美国和德国正压氧呼吸器技术,组装了BG4正压氧气呼吸器。90年末针对我国现状成功地改造成了正压氧呼吸器,同时也加大了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力度,陆续开发出HYZ-4正压氧气呼吸器、新型的PB4正压氧气呼吸器。这此新产品为我国救护队装备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

1.3 应急救援装备与机具的研究 矿山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井下巷道和装备将被严重破坏,人员被困。应急救援装备和各种机具是用于打通安全通道,抢救被困人员最为有效的装备,是争取抢夺救护时间、挽救人员生命的重要手段。救灾钻机是打通安全通道的关键设备,ZDY4000S型全液压救灾钻机是在研制大型坑道钻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应急救援的特殊需要,确定了在较完整地层快速施工高精度、大直径定向救援钻孔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满足钻进直径600mm,深度50m的抢险救援钻孔的目标要求。EBZ120QX型井下快速抢险掘进机的研制成功,可满足我国现有矿井处理冒落顶板岩石快速抢险打通救护通道掘进的需要。该型掘进机是在国内现有机型的基础上,研制出的煤矿井下快速抢险掘进机,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4 人员探测装备的研究 DKL生命探测仪一种新型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由美国高科技公司研制,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仪器之一。DKL生命探测仪借助感应人体心脏跳动发出的30Hz以下超低频电波所产生的电场,通过对人体超低频电场的反射来搜索锁定该电磁场,已达到快速找到遇险人员位置的目的。人体心脏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以穿透钢筋混凝土墙、钢板、木版、水等介质。只要人还活着,不论其是否清醒,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找到。该探测仪体积小,重量仅约1KG,携带方便,广泛应用于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救援、消防队伍中。另外,我国开发成功一种便携式人员定位装置,救护队携带人员定位仪,可以搜寻到佩戴矿工位置指示卡的遇险矿工。

2 事故概况

2.1 矿井概况 繁昌县阳冲铁矿坐落在繁阳镇阳冲村,始建于1987年,2004年委托铜陵有色设计院进行设计,由露采转为井采,并于2007年5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矿井由主斜井和风井构成系统,抽出式通风。该矿现有职工37人,属私营企业,证照齐全。

2.2 事故发生经过 矿场主要在-13m和-33m进行开采。2007年12月11日中班下井七人,主要在-33的矿场采矿,18时30分当班人员到-13m绞车房吃饭,19时左右突然一声巨响,井下发生坍塌和泥石流溃决,风井附近地面裂隙达150~200mm,泥石流冲击至主斜井井底车场,当班7名矿工被堵在井下,生死不明。

3 事故救援经过

3.1 事故处理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事故抢险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现场施救、专家技术、医疗救护、治安保卫、社会稳定、新闻报道和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根据井下坍塌泥石流溃决情况,指挥部向省安监局请求援助,紧急调动淮南、铜陵矿山救护大队两个救援分队赶赴事故现场。淮南救护大队于11日晚23时20分接到省安监局召请电话,要求立即组织出动救援队伍增援阳冲铁矿“12.11”事故,并携带相关应急救援装备。

3.2 事故处理

3.2.1 科学决策,安全施救 救护大队到达事故矿井后,立即加入到指挥部工作,并以我救护队为主行使施救组工作职责。根据对事故现场情况的勘察和使用DKL生命探测仪对遇险人员搜索定位情况,科学决策,研究制定了抢救方案:①矿方负责组织人员清理巷道坍塌冲击物、淤泥、岩石等;②急调钻机从主斜井下口水泵房向-12.85m运输巷打钻;③淮南、铜陵两个救护队统一组织,每班3人在现场监护,检查巷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观察顶板、水情,发现威胁安全的异常情况立即撤出所有人员。方案确定后立即组织实施,迅速安装架设从清淤现场至指挥部的灾区电话,建立畅通的救护指挥通讯系统,现场每30分钟向指挥部汇报一次清淤进度,气体、顶板等情况,有特殊情况随时报告。指挥部安排专人对事故处理过程做出详细记录。

3.2.2 规范抢险程序,加快抢险进度 为了加快清淤进度,考虑事故现场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①由于矿井只有主斜井能提升和上下人员,要求所有参加抢险人员要统一交接班时间,同上同下,缩短斜井行人时间,提高提升效率;②抢险人员分组别,下井前到指挥部报到,由指挥部统一安排下井,井下人员由救护队负责通知,统一撤出升井;③抢险人员要分工负责,必须完成当班任务;④救护队负责指导清淤工作和现场监护,并协调武警人员工作,保障武警官兵现场安全。采取以上措施后,抢险工作有序进行,清淤进度明显加快,至清淤透通-12.85m运载巷发现遇险被困人员,救护队共下井作业240人次,共清淤巷道74米320立方米,爆破大块岩石26次。

3.2.3 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在抢险过程中始终把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安全保障措施:①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关注事发区域的地质变化,防止二次事故发生;②加强斜井提升的安全保护措施,对矿车加设保险绳;③坚持斜井“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的规定,确保上下人员安全;④加强施救现场管理,救护队员随时检查氧气和其它有害气体,观察顶板、水情,当氧气低于19%时立即开启压风,增加供氧,稀释二氧化碳,确保抢险清淤人员安全;⑤调整绞车运行速度,使其在运送被困人员时最高速度不超过6m/s,并且运行平稳。通过采取以上多项措施,保证了救援抢险人员安全,做到了安全施救。

3.2.4 发挥装备技术优势 提高抢险效率 ①DKL生命探测仪的使用。使用DKL生命探测仪搜寻井下被困人员,并锁定位置,为指挥部正确制定抢险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清理巷道淤泥、岩石等冲击物明确了方向,使救灾变为抢险,鼓舞了士气,加快了抢险进度。使用DKL生命探测仪搜寻井下被困人员并确定位置,为在安徽省内首次采用。12月12日上午,使用用DKL生命探测仪在主斜井井底车场附近对相关区域进行搜索,发现-12.85m运输巷中段至绞车房巷道内存在生命迹象。后三班又定时进行探测搜索,确认该段巷道内有不少于5人的生命迹象存在。14日3:10钻孔打通至-12.85m运输巷,经用DKL生命探测仪探测,发现生命迹象存在点向钻孔位置移动,但由于钻杆卡死、断裂,无法和遇险人员取得联系。虽然不能和遇险人员取得联系,但可以确定遇险人员在这条巷道中,而且还活着。这些信息极大地鼓舞了抢险人员,抢险人员争分夺秒,力争尽快打通被堵巷道,把被困矿工救出。②建立救援通讯系统。快速建立应急救援专线通讯系统,为井下现场和指挥部保持不间断通讯,现场情况反馈,指挥部决策及时下达实施提供了保证。作为专业的救护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救灾通讯系统,使救护工作单线指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形成以救护队为主体的救援抢险指挥系统,优化指挥程序,提高抢险效率。③建立临时指挥所。利用救护宿营车建立临时指挥所。由于事故矿井条件受限,利用宿营车建立临时指挥所。便于救援指挥人员研究制定救灾方案,及时解决抢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该宿营车的功能比较齐全,它解决了队员抢险过程中的洗浴、更衣、休息等问题,保证队员有足够精力和体能再次投入抢险战斗。

3.2.5 事故处理经验 16日中午12:20第一名被困矿工顺利升井,至13:03第6名受困矿工成功获救升井,紧急送往县人民医院观察治疗。阳冲铁矿“12.11”事故历经112个小时,受困7人成功救出6人,通过对此次救援行动的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建议:①救护队伍要适应新形势,必须把科技强队放在首位。在这次事故处理中,使用DKL生命探测仪确定了被困人员地点,给抢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高了抢险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救护队必须要加大新装备配备力度,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提高救护工作的科技含量。②作为国家级救援基地,外援任务可能会越来越多,有必要建立外援机制,形成外援行动制度化,避免接到外援召请时手忙脚乱,临时配置。③为了统一行动,树立形象,便于识别,外援人员应着有明显标志的战斗服、安全帽等。④通讯工作在救援行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指战员必须高度重视,通讯员要口齿清楚、思维敏捷,准确进行上传下达,指挥部记录员不但要记录井下汇报,还要记录指挥部决策方案研究,出现问题的针对处理措施及收集统计有关资料。⑤现场指挥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对某一节点后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情况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能貌视困难,而要留有余地,把握主动权。

4 总结

我国矿山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应用,部分单项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系统配套性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煤矿应急救援的要求。需要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今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进一步加强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只有在完整体系框架内进行的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提供应急救援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孝荣.隧道工程坍塌事故应急救援的实践[J].建筑安全.2008(11):17-20.

[2]周兴龙.煤矿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资讯.2007(27):62.

[3]董德彪,刘见中.我国煤矿救护技术与装备的现状及发展[J].煤矿安全.2006(10):62-65.

[4]矿业救护装备技术中心.煤矿救护装备研究的发展与贡献[J].煤矿安全.2003(3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