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说课稿
2009-09-05陈亮
陈 亮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抗震设计是居屋工程设计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地震相关知识,犹有必要。文章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上好《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这节课。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0 引言
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交汇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和地震有关,题目是《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1 说教材
1.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由龚伟主编的《建筑结构》第二版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是《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重点,因为它涉及地震作用时对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对建筑结构后续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相关知识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1.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破坏现象,掌握地震震级与烈度、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②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具备基本的抗震知识。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建立忧患意识,树立房屋建筑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任的态度。
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破坏现象及抗震设防烈度。②教学难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2 说教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抗震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为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多媒体教学法:现在是资讯发达的社会,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生动最感性的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导入部分用的就是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地震的破坏效果会给学生以震撼,讲解地震相关知识时,就能够使学生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再如,在讲解地震震级与烈度时,首先播放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对比汶川地震的情况,再讲解授课内容,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提问法和归纳法 真正将教学演绎成“引”和“导”,而不是“灌”和“填”,那么提问法和归纳法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例如在观看完汶川大地震相关资料后,提出地震破坏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听完学生的回答,再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知识。再例如,观看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影片资料时,提出为什么两次地震破坏程度截然不同?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引入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
2.3 系统讲授法 学生初次学习结构抗震,对地震知识了解甚少,很难理解相关地震名词,系统讲授法,能给学生最专业的理解。
3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安排学生的学法如下:①计划学习法:预习、听课、作业与复习。②合作学习法:在讲解地震的破坏现象时,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练习法:运用恰当的时机,让练习在课中成为辅助手段,对教师验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练习中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其对集思广益的认知。本节课在课本局部地震烈度区划图上,让学生查找老师指定的任意城镇基本烈度会使学生获益非浅。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部分(5分钟) 用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时现场出现的情景,引入本课的主题。
4.2 主体部分(35分钟)
4.2.1 地震的破坏现象:针对前面观看的新闻纪实片,提出问题:地震破坏时,有哪些破坏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全班分4组,根据对影片的观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此构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听完学生的回答,最后对地震的破坏现象归纳总结为3种情况:①地表的破坏: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滑坡;②建筑物的破坏:房屋倒塌、地基失效;③次生灾害:水灾、火灾、污染、瘟度,同时交通、通讯中断,医院、电厂、消防无法正常工作,加剧地震救灾的困难。
4.2.2 地震的成因:用系统讲授法详细讲解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地层塌陷引起的陷落地震和岩层断裂错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重点,介绍相关地震名词: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区、纵波和横波。构造地震:由于地质运动日积月累在地壳内形成很大的应力,最终就会在地壳岩层最薄弱处发生断裂错动的激烈运动,这种运动传到地面就表现为地震,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邻近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震波传播时使岩层每个质点发生往复运动,这种运动会出现与振动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和与振动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
4.2.3 地震震级与烈度: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新闻: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九江瑞昌地震破坏程度远远小于四川汶川地震?通过成绩加分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激起每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主要原因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不同。最后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进行系统的讲授:震级好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好比炸弹爆炸后的破坏力,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而烈度却有好几个。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2.4 抗震设防烈度:用系统讲授法讲解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即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然后,现场要求学生在书上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查找指定城市的基本烈度。
4.3 小结部分(5分钟)
4.3.1 总结本节课基本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震的破坏现象: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震级与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等主要基本内容。
4.3.2 布置课后作业。(计划学习法) 本节课本人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系统讲授法、提问法和归纳法,使学生掌握地震相关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教会学生计划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三种学习方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