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三鹿奶粉”事件
2009-09-05雷敬斌邱志敏黄春
雷敬斌 邱志敏 黄 春
摘要:2008年9月初,中国各地多名婴儿患上肾结石,由此爆发了“三鹿奶粉”事件,多家乳制品厂家生产的产品中均检出三聚氰胺,引发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一次重大危机。本文试图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本次“三鹿奶粉”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解读各种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发现该事件的发生的文化背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文化角度企业行为影响
1“三鹿奶粉”事件回顾
三鹿集团是一家位于中国河北石家庄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业务为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生产,主要经营产品为奶粉,其控股方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合资方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股43%。三鹿在其五年规划中制定了成为“中国发酵乳第一品牌”的目标,要在发酵乳业务赶超伊利、蒙牛。三鹿文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业初期企业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第二阶段一设计企业标识,认识企业文化,提炼企业精神,打造企业品牌,创立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人才。第三阶段: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企业文化整合与重塑,印发企业形象手册和企业文化手册,出版了《三鹿人成功之路》一书,向广大员工推出一整套文化建设套餐。
2008年9月,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被查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中国各地多名服食受污染奶粉的婴儿患上肾结石。但三鹿公司之前对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实情进行隐瞒,事件曝光之后震惊整个中国社会。其后此事件涉及面不断扩大,愈来愈多制造商的奶制品被揭发也含有三聚氰胺。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当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2从文化角度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思考
2.1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存在“重扩张、轻监管”三鹿在经营上“重扩张、轻监管”的理念非常明显。自1993年起,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在短短几年内,先后与北京、河北、天津、河南、甘肃、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的30多家企业进行控股、合资、合作。2005年三鹿与恒天然合资后,三鹿加速了在全国的布局,最近几年,三鹿都是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三鹿销售额为74,53亿元,2006年达到87亿元,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1%。
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奶源的需求猛增,但三鹿并没有扎实的去建奶源,而是去抢奶源。三鹿对所收购原奶的质量要求比其他企业要低,特别是在奶源紧缺时期,三鹿对检测的要求更是大大降低;在生产环节上,三鹿集团近几年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甚而还委托一些不具资质的工厂代其生产,然后贴牌销售,这些工厂对奶源的卫生安全管理更是处于盲点状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三鹿集团将企业的急速扩张与利润追求建立在道德风险之下,已经忘记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负的诚信责任,最终成为三鹿轰然倒塌的致命一击。
2.2从行业文化的角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2.2.1“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健康理念引发中国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与奶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为迅速扩张中国奶制品市场,整个奶制品行业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营养学介绍、市场广告宣传,让喝牛奶对所有人群有益的观点深入每个人的心里,“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是多少中国人选择奶制品饮料的心理信赖,同时也让人失去了对一些数据的理智思考:1999年至2008年,中国的奶制品产量增长了近5倍,而奶牛的数量增长只有3倍。过去10年,中国乳业的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演绎了一个个商业“神话”:蒙牛9年增长了500倍、伊利7年内增长近15倍。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近日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奶业协会2008年会”上说,2008年上半年,我国奶类总产量1915万吨,同比增长11.5%。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奶牛存栏1435万头,同比增长8.3%。
以上数据表明,奶制品的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奶牛养殖的增长,是单头奶牛的产奶量增加还是我国进口了更多的原奶?抑或是用了其他的东西生产奶制品?但这些问题已没有多少人去考究,因为奶制品行业的整体宣传,人们已经认定了奶制品就是由牛奶生产的,因为在人们心底已经形成了奶有益健康的观念。
2.2.2行业潜规则行业潜规则也是一种文化,潜规则是被行业内企业普遍认同并默认遵守执行的。在奶制品中添加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正是奶制品行业的潜规则之一。但添加三聚氰胺是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根据《食品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食品添加剂实行目录许可的方式,即《食品添加剂管理条例》中规定可以添加的才能按条例规定的量进行添加,但三聚氰胺却并不在《食品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的目录之中。为什么还要添加三聚氰胺?因为蛋白质含量检测是奶制品检测中一项重要数据,但蛋白质含量检测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此行业里采用了比较经济有效的氮含量检测法,检测氮含量可以换算出蛋白质的含量,正常的蛋白质含氮量一般在30%以内,而三聚氰胺的氮含量高达60%,正是由于三聚氰胺的氮含量高于蛋白质,添加三聚氰胺能有效提高氨的检测含量,从而得出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高的错误结论。从本次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奶制品涉及三大奶制品厂商:伊利、蒙牛、三鹿,添加三聚氰胺已是奶制品行业中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2.3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存在着诚信文化的缺失“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我国解放思想禁锢,专心发展的一句口号,对振奋中国人的信心,促进30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极强的鼓舞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部份人对这句话以偏概全进行偏激的理解。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只要能取得经济利益,什么都敢往食品里添加:抗生素牛奶、敌敌畏火腿、上蜡大米、红心蛋……。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一旦一个企业将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目标,中国传统诚信经商的理念必然会被逐步抛弃。三鹿集团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人的责任感,代表了当今社会国民诚信文化的某种缺失。现在我们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口号的理解应该是:首先要先做“猫”,才能考核“鼠”的数量。
3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首先,企业文化的破坏。很多企业常常以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线挂在墙上,领导说在嘴上,也写在册子上。可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就没有张瑞敏砸冰箱的魄力和胆略。文化不是写出来,说出来,更不是写在册子上的,而是企业各种行为导向的具体体现。领导者干言万语,抵不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其次,质检部门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质量不是检测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只有全员行动,形成无意识行为,才能有最终质量保证。但是,过程检测一次次被高层领导权威所否定,这种结果导致的是,质量形成人治,而非制度。自然,最后都可以以特殊原因来解释。第三,管理水平将停滞不前。有的时候,管理不是靠引进,靠喊出来的。而需要全面反思和自我调整中改进。尤其一些特例作为典范,将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可是,以自我否定的方式来处理产品质量事故,最后让一些部门抱着侥幸心理,自然就没有任何改进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反思三鹿的教训,同时需要反思经营企业的最基本理念——产品质量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