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建构

2009-09-05汪碧颖欧阳俊林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汪碧颖 欧阳俊林

摘要:文化图式是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块,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调整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图式,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099-04

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通过自身经历获得的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文化图式是人们头脑中通过先前经验建立的一种关于文化知识的组织模块,具有民族特征,影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该语言相关文化图式的建构。外语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本文就试图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交际,提出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如何建构文化图式,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图式和文化图式

(一)关于图式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感性经验只给了我们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在从具体形态到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应用形成的知性过程中,图式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英国认知心理学家Sir Frederic Bartlett也提出图式的概念。他认为图式是“以往的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所谓的“起作用”指在“交际应答”中,如果我们的大脑激活了相应的“功能性编组”,那么就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由于各自的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不同的图式理论,并进行分类。但是无论他们给图式怎么定义和分类,他们都认为,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图式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的背景知识,对理解交际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头脑中有交际所需的图式,并且在输入某种信息时被成功的激活,就会加快我们的理解过程,否则交际的理解速度就会受到阻碍。”

(二)关于文化图式

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民族性。人类学家Tyler曾指出,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学、信仰、艺术、音乐、建筑、科技和哲学等,习惯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以及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风俗习惯,直到吃什么、如何吃、各种禁忌等等,习惯上称为小文化。简言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

George Yule认为,文化图式是某一特定文化中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先验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烙印,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在一种文化氛围里成长的人带有其特定文化的特征影响着人们能否成功交际。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文化图式,容易使得交流顺利进行,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因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各自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等的熏陶及影响,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常常会形成不同的图式,也会影响交流。

就文化图式而言,图式是框架,那么文化就是框架中的内容,两者密不可分。所以。一个人在体验文化时肯定会形成某种图式,而在掌握图式时也必定了解了文化。

二、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

在经济交流推动下的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趋频繁,而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交际。因此,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中的障碍等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当交际双方分属不同的社会文化团体,就会出现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离不开交际者认知语境中的文化图式。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图式相同(即图式重合),交际会顺利进行。而文化图式不同(即图式差异)或一方头脑中根本不存在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即图式缺省),就会给交际带来困难或障碍。不同民族在文化图式上表现为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的异同,具体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文化图式重合、文化图式差异和文化图式缺省。

(一)文化图式重合

人类所共有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使得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习惯和思维形式,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着相同的文化认知基础。交际双方就拥有相同的文化图式,这种文化图式重合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得以相互沟通。东西方人们对某些动物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动物名称的语义就相同或相似,这些动物词语经过长期的发展被赋予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狐狸生性狡猾,在英汉两种文化下都用于形容人狡猾、奸诈,有as sly as a fox(狡猾如狐);又如,蜜蜂在两种文化下都含有勤劳、勤恳、默默无闻的文化内涵,英语中有as busy as a bee;绵羊的温驯,英语说as gen-tIe as a sheep;天鹅的优雅,英语说as grace as aswan;兔子的迅捷,英语说as fast or as rapid as ahare。另外,许多植物名称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相同。比如人们常用花来比喻貌美如花的女子,汉语中有“人面桃花相映红”,英语中有She is a re-al peach,(她真是个大美人。);在汉语中,玫瑰代表甜蜜的爱情,在英语里也有这样的诗句;“Your lipis like a red,red rose,”等等。因此,就文化图式重合现象而言,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根据相关信息,在头脑中激活已有的图式,进而同化重合部分,并将其整合到自身的图式结构中,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文化图式差异

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其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图式认知结构。在不同文化交际中,虽然交际一方大脑中也有交际中提及的目的语文化图式,但其本族语文化图式和目的语文化图式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又倾向于按照本族语图式来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所以极易造成文

化图式负迁移,从而导致交际失误。例如:“龙”是中国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被视为最大的神物,最大的吉祥物,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图腾;而“dragon”在英语中与帝王毫无关系,且常作贬义,形容凶悍强暴的人,尤指悍妇或母夜叉。英美人说“drinklike a fish”,因为他们觉得鱼一刻也离不开水,用鱼形容一个人喝得多最贴切;而中国人却说“牛饮”,因为牛体庞大,用牛来形容豪饮最恰当不过。如果形容人睡得熟,英美人说“sleep like a log”,因为他们觉得一根木头直挺挺的,最能形容熟睡;而中国人却说“睡得象死猪”,因为唯有死猪最能生动地表现深沉的姿态,而木头却可以用来形容感觉不灵敏的人,所以汉语有“木然”、“麻木”、“木头人”等说法。对于这些图式间的差异,交际双方应该互相顺应对方文化,吸收新信息,以建构新的图式来扩充已有的知识结构。

(三)文化图式缺省

图式缺省是一种语言所蕴涵文化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交际双方有一方没有具备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交际一方大脑中根本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图式缺省则会导致理解中断,使双方无法建立起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交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岁寒三友”的松、梅、竹具有很高的评价,用来比喻人们刚正不阿的品性。英语中的“pine trees”、“plumblossoms”、“bamboo”则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以竹为例,相对英国来说,竹子是中国的特产,汉语里有许多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破入竹”、“罄竹难书”等;也经常用于诗歌中,如“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欧阳修),“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李程)。而在英语关于文化中“bamboo”是外来词,是不可能产生相似的联想。再如汉语中的“拜堂”,这是一种新郎新娘行交拜礼的结婚礼仪,通常由主婚人引导,拜天地、拜父母亲友、夫妻互拜等。然而在英语中却没有“拜堂”这一说法。而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来自《圣经》,使得汉语读者无法激起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图式,从而会导致交际不成功。比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bear onCscross”(背十字架)、“JudasKiss”(犹大之吻)“Tower of Babel”(巴比塔)等等。同样,汉语中也不乏本土宗教文化图式,佛教、道教、儒教在汉语中影响深远。例如“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灵丹妙药”、“悬壶济世”;“三纲五常”等等。由于英语读者头脑中缺少汉语宗教文化图式,在交际中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这些蕴涵中国特色文化的语言表达,使得交际受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建构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要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考虑外语教学改革,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也就是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移入”。成功的外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一种不同的文化,就要构建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

(一)文化图式建构之原则

1阶段性原则。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的,因此英美文化的移入也应依照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的领悟能力循序渐进而进行。例如,在初级阶段,就可以从日常生活方式中的简单交际对话开始逐步扩大到政治、经济等领域。

2针对性和适度性原则。根据课文内容所需对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讲解、阐释。要有适度的针对文化点,以免缺乏针对性而过多过宽过滥。

3,相互融合原则。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要同步进行,既要在教语言过程中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又要在教文化过程中教授语言知识。

4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要系统地、有效地介绍目的语文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目的语文化图式。

(二)文化图式建构之途径

外语教师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文化信息的渗透与语言技能的教学紧密自然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和洞察力,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1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结合所教授的内容介绍异域文化,以输入的方式培养学生建构目的语文化图式。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那些与汉语文化不同的文化图式和目的语文化所特有的图式。在教授词汇时,教师可以结合其文化因素进行讲解。例如,英语词汇“uncle”和“aunt”对应于汉语的“伯伯、叔叔、姑父、姨父、舅父”与“伯母、婶婶、姑妈、姨妈、舅妈”。这里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特别讲亲情;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并不把亲戚关系看得很重,而是崇拜个人主义。通过对“uncle”和“aunt”两个单词的学习,学生就对西方社会关系中这一文化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2情景设置。学生在特定的语言运用情景中,特别是和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更利于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学习其文化,但因现实条件有限,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造特殊情景,鼓励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尽量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跨文化交际的氛围。教师还可运用图片、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直观教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式的感受,这种情景教学对学生的文化习得大有裨益。例如,讲解Charismas Day就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明白英美国家在这个节日的来源,如何庆祝的等等。

3异同对比。教师要对语言材料中的本族文化图式和目的语文化图式进行对比和类比,明确两种文化图式的差别,使他们了解其中的异同及形成原因,以补充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文化图式。通过对比,能使新信息和旧图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而促进学生目的语文化图式的形成与完善,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学生还需深刻地了解本民族文化,通过深入比较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来建构丰富的自身文化图式。例如,在介绍节日习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异同对比,然后归纳总结。西方的节日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如圣诞节、复活节;而中国的节日几乎没有什么宗教意味,但却有较浓的迷信色彩,看中请神迎神、驱邪避邪,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而且更应该学会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外语教师应努力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增强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形成更为健全的文化图式,从而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误解,促进沟通。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90,

[2]Bartlett F 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201,

[3]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一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72,

[4]TyIor,Edward Burnett,原始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

[5]Yule G.Pragmat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6:87,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7]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19,

[8]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0,

[9]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

[10]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29,

[1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401-241。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