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高管限薪之路要走多远
2009-09-04吴学安
吴学安
华尔街的次贷风暴将美国卷入了经济危机的漩涡,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高管的高薪问题更加令人瞩目。继美国出台“限薪令”后,中国也紧随其后。与2009年国有企业高管年薪有关的政策文件已经在2009年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性通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透露,上述政策文件旨在规范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目前,这份文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待有关部委会签后公布。预计将于今年七八月间颁布执行。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全球经济危机,不少国企高管逆势攀升的薪酬无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部分国企高管,特别是垄断国企高管薪酬过高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诟病。而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调整,使得企业降薪裁员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国企高管高薪就更加显得扎眼,对国企高管薪酬进行科学规范的呼声也就日益高涨。
高管“天价薪酬”现象透视
为进一步公平社会收入分配,规范金融机构薪酬管理,财政部今年4月10日发出通知,规范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分配秩序。明确目前金融机构在2008年度实现业绩增长的情况下,应主动降低高管人员的薪酬,在清算2008年度高管人员薪酬(指税前薪酬,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社会保险、各项福利等)时,按不高于2007年度薪酬的90%的原则确定。在此基础上,2008年度业绩下降的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再下调10%。对于2008年经营业绩降幅较大的,高管人员薪酬降幅还应增加。对于2007年度高管人员薪酬明显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应主动加大调整力度,逐步缩小与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各国有金融机构要以上限确定其他员工薪酬,合理体现岗位差异和业绩差异。
继财政部出台的上述金融机构高管“限薪令”之后,一项针对全体国企负责人的薪酬管理规定也在紧锣密鼓制订之中。这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牵头拟订的新规,重点在于奠定我国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总体框架,以及薪酬水平的大体区间。这份旨在规范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的政策文件,已经在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性通过。尽管有待进一步的修改,但该文件的框架和主要规定已经明确。比如国企高管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绩效年薪不超过基本年薪的三倍。而该文件只是针对中石油这样的国有独资或者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类似于中国平安这样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高管薪酬不在上述文件规范之列。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要金融企业股改上市,行业薪酬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个别金融企业对高管人员发放过高薪酬,与社会平均水平以及内部员工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拉大。
事实上,“天价薪酬”现象并不仅仅在金融业高管层,其他行业的国企或国家控股企业管理层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其拿高薪的实质与金融高管拿高薪都是如出一辙的。比如说这些行业都是国家出资、行业垄断、资源集中与政策倾斜。前不久公布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中,央企高管薪酬公开信息显示,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以工作日均4.5万元的高薪“拔得头筹”(日薪按照一年工作日264天计算),年薪达到了1204.7万元。尽管中海油2008年年报业绩猛增四成,但相对于其亮丽的年报,社会更关注的是年报中披露的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的天价年薪。
据中海油年报披露,董事长傅成玉在中海油的薪酬(酬金及股份期权收益)达1204万元,较2007年增加74万元。这笔超过千万元的薪酬,由袍金(董事会成员的奖金)、薪金津贴及福利、绩效奖金、退休福利计划供款、股票期权收益五大部分组成。与傅成玉董事长千万元年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薪最低的中航光电董事长李聚文,仅为28.12万元,与傅成玉相差42倍。
对于社会舆论的质疑之声,中海油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中海油作为在香港的红筹股公司,在当年上市时按照港交所和香港的法律规定设计了高管的薪酬,按照这个标准傅成玉的薪水确实应该这么多,但只是“名义工资”,从来没有按此执行过。然而,与中海油业绩优异不同,南方航空公司虽然2008年度发生巨亏48.29亿元,同比大降365.33%,但是南航高管们的“腰包”并未随之缩水,反而增长近五成。面对南方航空去年难以让人接受的业绩,这种“只奖不罚”的薪酬制度确实让人诟病。
尽管经受这场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不少行业出现了业绩滑坡,房地产业也不例外,但多数房地产企业高管薪酬明显增长,部分增幅超过100%,其中华发股份最为夸张,高管薪酬总额更是2007年的4倍多。在26家数据齐全的上市房企中,仅6家高管薪酬下降,3家持平,17家高管薪酬依然是上涨的,且平均涨幅高达163%!如东湖高新、北辰实业、滨江集团等公司的高管薪水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这种一边喊“救市”,一边发“高薪”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业内人士、购房人以及相关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连奥巴马都在抓高管不合理年薪,中国也该抓抓这些上市房企高管的年薪了”。
按理说,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是多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此前虽然有2002年制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对国企高管的薪酬能够予以规范,但由于对国企高管的监督与管理极易流于形式,因而使得国企高管与员工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从国企发展的角度看,高管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只能说明所谓的国企激励机制出了问题。此前,财政部发布的金融类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相关文件,有机构根据其中细则推论得出金融高管280万元的年薪上限,这一数字就引发争议;尽管规范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的文件有待进一步修改,但该文件框架和主要规定已经明确。比如国企高管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绩效年薪不超过基本年薪的三倍。如同金融高管的年薪上限280万元被广泛质疑,并被认为其制定的标准过高一样,此番针对所有国企高管制定的薪酬标准,究竟是从何而来,具有怎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公众却无从得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迷惑的事情。
规范“高管年薪”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几乎所有民众都从国家的发展中获得了实惠,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国企高管如果薪酬的绝对数额过高的话,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切实规范国企高管薪酬,杜绝“天价薪酬”现象。此前财政部对金融高管“限薪令”只是正在制订当中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的组成部分。由于此前美国和欧盟纷纷出台了金融高管限薪令,使得金融高管的薪酬问题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虽说,财政部出台金融高管“限薪令”,明确规定国有金融高管最高年薪为280万元人民币,且该薪酬为税前收入,不过仍有上市公司“逆市加薪”。比如,中国人寿2008年净利润下滑六成,而其高管降薪幅度仅为15%。浦发银行2008年高管薪酬总额为税前2776.3万元,较2007年该行董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2133万元则出现了上升。浦发银行年报显示,该行董事会秘书和职工监事两人去年年薪不降反增。而浦发银行相关人士称,上述二人不在高管之列,因此“超标”年薪很难退回。对此,相关专家认为,“限薪令”应对被限制人身份快速划出范围,否则会有更多人来“钻空子”。
“限薪令”为何管不住金融高管的薪酬,难道“限薪令”变成了国企的“涨薪令”?对此,有识之士指出,要保证“限薪令”的有效实施,就应有配套的惩罚性措施,不能全靠国企高管自律。没有公平公正的国企高管薪酬体系,所谓降薪10%不过是个数字游戏。此外,“限薪令”还应细化,比如“限薪令”对“高管人员”不妨定义明确;且在计算上限时,究竟是按照单个个人,还是按照高管整体薪酬水平;对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也应进行细分。
近年来,国企高管高薪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必须有一个衡量的尺度,不能只从薪酬的绝对数量来判定国企高管的薪酬是高是低,而是要以高管的业绩作为衡量薪酬高低的最主要标准。如果一味苛责,将国企高管薪酬限制在较低水平,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既不公平更无效率,因为它违背了企业管理责权利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中国的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庞大,管理者的每一个决策都事关几亿、几十亿国有资产的安危,责任重大。如果不为这些管理者设计明确的薪酬激励制度,轻者,高管们会不思进取,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重者,就会动歪心思,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肥。
毋庸置疑,国企高管年薪必须体现“奖优罚劣”的科学制度,现在少数国企“只奖不罚”或者自行制定高管薪酬理应予以制止。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财政部出台“限薪令”是及时的,但是更期望国企高管薪酬规范的尽快出台,让高管薪酬有一个规范、科学、合理的操作依据,进一步健全国企高管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使国企高管权利与责任对等,杜绝国企经营者随意自定薪酬的现象,结束目前在缺乏全国性的统一规范之下,各地区、行业、层级国企高管薪酬管理标准尺度不一,差别巨大的状况。江苏省自2005年发布《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一直执行至今,其间也作出了一些小的调整,比如,以前的考核主要重视企业的营业规模,现在则更加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每年在具体考核指标方面也会作修订,让指标更合理,考核更科学。目前江苏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年薪大约在50—60万元的水平,在国内位居中游,既不算冒尖也不太落后。
现在,无论是金融高管的最高限薪,还是国企高管的薪酬规范,之所以被公众广泛质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规范在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开门求解的姿态,没有广泛聆听公众的意见,尤其是国企员工的意见。相反,这些规范在制定与起草的过程中,都采取了闭门造车的方式,在这样一种非常不透明的规范制定过程中,高管们的标准究竟是如何定出来的,自然要受到普遍的怀疑与质问。应该说,并不是说国企高管就不能拿高薪,而是当下国企高管的薪酬本身就是一个谜,加之监督乏力,公众期望对国企高管薪酬予以规范,除了希望从制度上对高管薪酬予以量化外,更期望的是让高管的收入变得透明化,而不能搞“暗箱操作”。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量,在制定国企高管薪酬规范过程中,应该将薪酬标准交由社会来评判,尤其是让国企员工对此拥有发言权。唯有越来越多的民意掺杂其中,才能让国企高管的薪酬避免由上面说了算的单一化,方能让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
编辑:盛汉卿shenghanqing@163.com